每日甘肅網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通訊員 強志遠)近日,一場名為“潮起銅城·非遺煥新”的文化盛宴在銅城大地啟幕。黃河戰鼓渾厚的聲浪似遠古雷鳴,擂動著血脈里的共鳴;手工剪紙翻飛的紙屑若靈蝶翩躚,勾勒出鄉土的詩意;銅工藝品流轉的光影在匠人指尖跳躍,纏繞著歲月的低語。這一刻,人們不再僅是旁觀者,而是以感官為舟,溯流而上,在光影交織、聲韻激蕩的沉浸之海中,真切觸摸到了那沉淀千年的非遺溫度與世代相傳、刻入骨血的匠心精魂。古老的技藝在時代的潮聲中煥發出鮮活的生命力。
黃河戰鼓擂響五百載雄渾余音,其二十二環鼓點復刻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圖景,從埋伏、肉搏到凱旋,聲聲震撼如雷霆;起源于水川鎮的曲子戲,將《西廂記》的婉約情致融入西北高腔,成就了國家級非遺的獨特韻律。這些散落民間的珍寶,共同構成了白銀區文化認同的精神坐標。
面對城市化浪潮,白銀區以創新機制構筑非遺保護防線。教育扎根,戲曲傳承人走進校園傳授技藝,讓《西廂調》的旋律在年輕一代口中傳唱不息;數字賦能,白銀曲子戲、青磚青瓦技藝等非遺通過抖音、快手平臺展演,這種“活態傳承”模式,讓文化遺產從博物館展柜走向煙火人間。
自然遺產的修復同樣體現人文智慧。水川濕地公園的蛻變堪稱典范,昔日雜草叢生的堿水坑,通過地形重塑、水系連通、植被恢復三重手術,化作涵養68.7萬平方米的生態“綠肺”。湖中搖曳的荷花與鳶尾,水下嬉游的鯉鰱,空中棲息的候鳥,共同寫就“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答卷。白銀區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理念,為258公里黃河岸線披上綠裝,使水土保持率提升至67.02%,筑牢了生態安全屏障。
文旅融合的探索開辟可持續發展新路徑?!胺沁z購”展區堪稱“寶藏集散地”。剪紙、刺繡、青磚、銅工藝等非遺好物琳瑯滿目。省級非遺青磚古樸厚重,每一塊都訴說著千年營造智慧;銅工藝品展位上,精美的銅擺件經鏨刻、打磨后熠熠生輝,傳統紋樣與現代設計巧妙融合。市級非遺剪紙、刺繡、荷包、竹籃展區更是五彩斑斕,剪紙作品線條靈動,刺繡針法細膩,荷包造型精巧,一針一線都凝聚著手作溫度。一件件非遺產品,不僅展現了匠人們精湛的技藝,更承載著白銀區獨特的地域文化。精心設計的4條主題旅游線路,將紅色教育、綠色采摘與非遺體驗熔鑄一爐;黃河灣景區創新采用“政府引導+企業運作+村民參與”的模式,鼓勵村民將土地、宅基地等折股量價入股分紅,盤活閑置資源,打造景區景點,文化資源正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民生福祉。
當黃河戰鼓在四龍鎮擂響新時代節奏,這片土地正以破立并舉的智慧,讓千年文脈在時代浪潮中重煥生機。
歡迎全省各地的通訊員踴躍投稿:mrgstx@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