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8月,陜西省渭河流域爆發特大洪水。
這場水災持續了一個多月時間,兩岸千萬畝良田被淹沒。
受災人數高達515萬人,直接經濟損失在82.9億元。
事后在調查此次水災發生原因的時候。
陜西省的水利界專家一致認為,與河南境內的三門峽大壩有著脫不開的關系。
三門峽大壩作為萬里黃河第一壩,建成之初的目的是為了防洪、發電等多種用途。
落成之后也成功解決了長期困擾河南、山東地區的水災隱患。
然而位于上游的陜西人民卻因此飽受苦難。
不少人甚至認為,三門峽大壩是一項失敗的水利工程,早就該炸掉!
那么,有關三門峽大壩的修建,究竟是壯舉還是教訓?
一 治理黃河水患
黃河作為中國的母親河,孕育了中華文明的誕生。
可在歷朝歷代的洪澇歷史上,黃河帶來的水患也是數不勝數。
古代的封建王朝針對水患缺乏治理手段,這導致黃河的改道事件頻繁發生。
在北宋年間,黃河改道產生的水患更是直接淹沒了許多城市,導致大量平民喪生。
到19世紀,中華大地飽受列強侵略。
對于黃河水患缺乏治理,成為了影響中國穩定的巨大水利隱患。
僅在1941年到1951年,黃河就發生了四次大的潰堤。
因此上黃河也有了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的口號。
根據歷史記載,到新中國成立為止,黃河前后決堤1600次,大規模改道26次。
如何治理好黃河,就成為第一代領導人頭疼的問題。
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政府開始投入大量精力治理黃河水患。
以此確保沿岸的農田和城市不受洪水侵害。
而治理黃河水患最有力的方式就是修筑大壩,通過蓄水泄洪的方式馴服黃河。
當時新中國有關水利工程的專家不多,并且大多沒有實戰經驗。
為了修好這座大壩,中央專門請來了蘇聯的工程師。
開始在陜西和河南一帶尋找修筑大壩的合適位置。
參與選址的是蘇聯著名的水利專家伯克夫,有著二十多年的工程建造經驗。
在蘇聯國內擔任了多項著名的水利工程建設,可以說是一個經驗豐富的專家。
通過實地勘察,伯克夫提出的第一個大壩選址。
是在黃河上游的潼關,這里的黃河徑流量是最大的,只要在這里堵住黃河,下游就能避免洪澇災害。
可這個選址有一個很危險的地方,就是潼關不遠處就是西安城。
并且黃土高原上的土質很疏松,潼關的位置也過高。
在這里修筑大壩,或許短時間沒什么問題。
但隨著水流對兩岸土地的侵蝕,大壩就有潰堤的風險。
到時候潼關大壩一旦擋不住黃河,很有可能導致不遠處的西安城被洪水淹沒。
而西安是西部經濟發展的重要城市,也是千年古都。
對于中國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
為了確保西安城萬無一失,只能將大壩的選址另挑地方。
伯克夫認同了我方的意見,沿著潼關往下繼續勘察。
一直到河南境內的時候,找到了第二個好地方,那就是三門峽!
二 大壩落成后的問題
三門峽無論是地質還是地勢,都比潼關要好上許多。
并且徑流量也非常合適,如果在三門峽修建大壩,可以避免下游地區遭受水患。
在三門峽修建黃河大壩的決定最終被大家認可。
可就在準備動工的時候了,一位專家站了出來,表示反對。
這位專家是清華大學教授黃萬里,從事于水利研究。
黃萬里教授一早就看出在三門峽修建大壩的弊端。
那就是三門峽位于黃河上游的中段位置,這個地方的泥沙淤積是最嚴重的。
一旦大壩落成,沒能處理好泥沙淤積的問題。
到時候整條黃河的泥沙都會堆積在三門峽大壩。
這就導致上游的河床被抬高,陜西省內的眾多河流會引發泛濫。
特別是渭河流域,因為地勢原因,會成為第一個遭殃的對象。
可當時伯克夫的工程計劃已經被通過,各項物資和人員調配也已經完成。
三門峽的大壩工程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最后黃萬里教授的意見也沒起到什么作用。
三門峽大壩在1957年4月正式動工,于1961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
因為大壩坐落在河南境內,三門峽大壩成功解除了下游的水患問題。
山東和河南兩省再也沒有出現過特大水利災害,小范圍的水災也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
有著三門峽大壩的加持,兩岸的田地也得到了有效灌溉。
河南和山東的糧食迎來大豐收。
可隨著三門峽大壩攔截泥沙越來越多,正如一開始黃萬里教授說的那樣,陜西人民遭殃了!
根據陜西省水利部門所公布的數據,自從三門峽大壩投入使用后。
陜西境內的渭河流域洪澇災害次數就猛增了一半。
從1965年到2008年,渭河流域一共發生137次洪澇災害。
這些水患導致的經濟損失高達兩千多個億。
三 解決泥沙問題的方法
之所以產生水患問題,是因為伯克夫是蘇聯人。
蘇聯和中國因為地理氣候的不同,水域也有著很大區別。
在修建三門峽大壩的時候,伯克夫對黃河的了解太少。
沒有考慮到泄沙的功能,因此上三門峽大壩是缺少排沙孔的。
而正如黃萬里教授一開始說的,三門峽大壩位于黃河上游中段。
每年水流經過帶來的泥沙數量是十分龐大的。
這些泥沙沒有排入下流,全都堆積在了三門峽大壩的左右兩側。
逐漸漫延到了渭河的河道里面。
三門峽大壩投入使用短短數年,渭河的河床就被抬高了幾米。
遠遠高于地上的農田和建筑,屬于空中懸河。
為了避免發生特大洪澇災害,陜西省的水利部門只能通過加固、加高渭河河床的方式。
以此阻止洪澇災害的發生。
可這種方式治標不治本,泥沙還在堆積,渭河的河床也隨之被抬高。
到最后,就開始頻繁地發生水患,嚴重影響到了陜西省人民的生活。
三門峽大壩的落成確實解決了河南和山東這些省份的水患問題。
可這卻是拿著關中地區的安全來進行交換的。
飽受水患的陜西人民因此非常痛恨三門峽大壩,不少人提出要將其炸掉。
陜西省的政府工作人員也將調查報告提交中央,希望解決問題。
面對如此嚴重的泥沙堆積和河床升高問題。
三門峽大壩的管理人員,一開始采用的方法是直接打開水閘進行排沙。
可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修筑排沙孔。
然而此時大壩已經落成,再想動工就不是這么容易的了。
稍有不慎,還會導致整座大壩出現安全隱患。
因此只能小心地挖掘出了兩個排沙口,希望能將淤積的泥沙排到下游。
可一直到現在,三門峽大壩內還是淤積著許多無法排出的泥沙。
渭河河道受到影響,泥沙堆積問題也日益嚴重。
無奈之下,水利部在三門峽大壩下方增加了排沙孔數量。
然后在下游又修建了小浪底大壩。
兩座大壩相互作用,一個控水,一個排沙,才在最大程度上解決了上游的水患問題。
更為重要的一點是,有了三門峽大壩的前車之鑒。
在往后修筑大壩的過程中,水利工程師們都格外關注排沙的問題。
后來的三峽大壩工程,就考慮到了泥沙堆積的問題。
在下方修建了大量的排沙孔,減少這種問題的發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