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這兩天都在聊鄭欽文、王欣瑜,覺得中國網球“打破天花板的時刻終于來了。說實話,我倒是更在意,這次溫網中國球員能扎堆進正賽、打出高光,不只是個人拼一把的事,背后還是有點體系和氛圍變化的影子。別只盯著一兩場爆冷,得看看這撥人怎么就站在了這兒。
大致說下,鄭欽文今年紅土賽季狀態就不錯,羅馬2-0贏了世界第一薩巴倫卡,后來法網進了八強,草地又進了倫敦站四強。王欣瑜也是,柏林站從資格賽殺出來,還2-0拿下世界第二高芙,最后差點端了冠軍。三十六歲的張帥,資格賽連贏三場,硬生生殺回正賽。還有袁悅、朱琳,這倆平時關注不多,但也都到了溫網正賽。男單這邊,布云朝克特是獨苗,能站在正賽門口就夠不容易了。
說實話,網球這東西,國內一直是“單兵作戰多,女單尤其靠一兩個天才頂著。李娜那一波退下來以后,多少年其實都有點青黃不接。鄭欽文這回能被捧成“一姐,是她個人強,但同時你得承認,最近這兩年中國球員在巡回賽的露臉機會明顯多了。不是說突然多了幾個鄭欽文,而是更多人能在國際賽場上呆住腳,不是打一輪游就走人。
王欣瑜的柏林之旅,真就有點“逆襲劇本,但別忘了,她之前可是一輪游的常客。能一下連贏幾場,說明什么?不是靠運氣,肯定是訓練、心態、技戰術有了變化。你看她打高芙那場,發球、網前、跑動都頂得住,關鍵分敢打,沒以前那種“畏手畏腳。這背后到底是啥?我一直覺得,國內球員出去打得多了,和外面的球員、體系接觸多了,心氣和打法也變了。
張帥這事,真得多說兩句。三十六歲,資格賽連贏三場,擱別的體系、別的國家,可能是“傳奇,但在中國,反倒顯得有點“無奈——頂級球員青黃不接,老將還得硬撐著。她能進正賽,當然值得敬佩,可這也是中國網球人才結構的一個縮影。
袁悅、朱琳呢,這倆不是天才型,一直靠“熬,靠穩定。她們能進正賽,靠的是體系給了她們足夠多的鍛煉機會。不是說她們天賦多高,而是有那么個環境,能讓你一直打,一直提升。
男單布云朝克特,境遇就更典型了。中國男網一直差點意思,能有一個人進正賽,就已經說明問題——基礎太薄,人才儲備不夠,體系還沒起來。他能站在這兒,是個人努力,更多還是缺口太大。
我始終覺得,這波中國球員在溫網的集體亮相,比某一個人單打獨斗更值得高興。為什么?不是說鄭欽文、王欣瑜就能復制李娜的傳奇,而是這批人起碼說明了,國內的網球培養、賽事體系有了點“厚度。不是靠一個天才冒出來,而是有一批人能穩定進正賽、打出名堂。
當然,這離國際頂級還是有距離。你看歐美、澳洲那些傳統網球強國,進正賽像家常便飯,十幾個人站在那兒。中國網球現在好歹能每年都有人站出來,不再是曇花一現,這就是進步。
但說到底,這進步也別吹太大。女單能扎堆進正賽,是幾十年基礎積累的結果,男單還得慢慢熬。青訓、教練、賽事、外教體系都得跟上。否則,就是幾個球員的個人才華被消耗完,后面又陷入空檔。
最后說句實話,網球這事,個人能力當然重要,但體系和環境更關鍵。中國現在能在溫網正賽里有“群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別把這波集體進擊看成“天才井噴,也別只指望一兩個人打出奇跡。老老實實扎基礎,多給年輕人機會,男單女單都別放棄,才可能有下一個鄭欽文、王欣瑜。吹歸吹,路還是要一步一步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