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網消息,2025年6月19日,中國云南昆明迎來了一場低調卻意義深遠的會議。中國、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三方副外長級代表齊聚一堂,正式啟動了機制化的三邊合作。這可不是尋常的會晤——它標志著南亞地區一個全新范式的誕生。會議確立了“睦鄰友好、平等互信、開放包容、共謀發展、合作共贏”的核心原則,聚焦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具體領域覆蓋產業、貿易、海洋、水資源、氣候變化、農業、人力資源等十多個方面,還成立了工作組來落實共識。這種創新設計打破了南亞傳統的雙邊或多邊合作局限,通過非對抗議程,為三國應對現代化挑戰提供了戰略支撐。
想想看,巴基斯坦是中國在南亞投資最多的國家(累計投資額可觀),孟加拉國緊隨其后(僅次于巴鐵),兩國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各有優勢,中巴經濟走廊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就是例證。這次合作不僅是資金和技術的共享,更是經驗與治理智慧的交流,為地區繪制了一幅“以發展促安全”的新藍圖。
印度外長蘇杰生(資料圖)
就在三邊會晤結束的第三天,印度外長蘇杰生突然在2025年6月22日接受印度國家電視臺采訪時“狂言”迭出。他強硬宣稱,印度不能總指望與鄰國關系一帆風順,每個周邊國家“必須明白”,合作會帶來好處,否則就得付出代價。這番話點名批評巴基斯坦,稱其由軍方主導,對印度懷有“內在敵意”。他還將矛頭指向中國,強調印度必須“站出來”對抗中國,并反省過去忽視邊境基礎設施的“荒謬錯誤”——現在印度已在實控線附近加強建設,能更好地捍衛自身利益。
蘇杰生甚至搬出歷史行動來佐證,比如2016年、2019年和2025年5月的“朱砂行動”,以此證明印度不再坐以待斃。這種咄咄逼人的語調,仿佛在向鄰國發出最后通牒:要么配合,要么吃虧。難怪莫迪政府坐不住了——南亞棋局正被悄然改寫。
印度外長蘇杰生(資料圖)
蘇杰生的言論絕非空穴來風,背后折射出印度對地區主導權的焦慮。南亞和印度洋地區不缺合作組織,但多數組織陷于排他性地緣政治博弈,經濟協調嚴重不足。印度試圖以強硬姿態維持“集體利益”,如蘇杰生提到的斯里蘭卡和馬爾代夫案例,即便政權更迭也能維持關系。但尼泊爾的內政紛爭常讓印度卷入,導致關系波動。這種“要么合作,要么代價”的邏輯,本質是單邊思維的延續,忽略了多極化世界的復雜性。印度過去11年外交聚焦多極化理念,聲稱要與大國建立牢固關系,但實際做法卻暴露了矛盾——一邊呼吁合作,一邊渲染對抗。尤其在印巴問題上,蘇杰生將2008年孟買恐襲稱為“轉折點”,指責巴基斯坦未受懲罰,這更激化了地區緊張。印度的“新常態”戰略,雖意在彰顯實力,卻可能將南亞拖入零和博弈的泥潭。
反觀中國的外交策略,則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智慧。就在蘇杰生發言次日,2025年6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王毅在北京會見印度國家安全顧問多瓦爾。王毅強調,中印關系近期取得積極進展,雙方應堅持“互為發展機遇、互不構成威脅”的共識,努力解決現實問題。他指出,“龍象共舞才能共贏”,呼吁兩國作為合作伙伴而非競爭對手,聚焦合作事項,在上海合作組織等多邊舞臺相互支持。這番表態不僅回應了印度強硬立場,更彰顯了中國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的誠意。王毅的言辭平和務實,沒有針鋒相對的指責,而是基于歷史智慧,倡導通過對話維護邊境和平安寧。這種“親誠惠容”的方針,正體現在中孟巴三邊機制中——它向斯里蘭卡、尼泊爾等國家敞開大門,踐行“開放區域主義”,拒絕排他性對抗。
印度外長蘇杰生(資料圖)
印度外長的“狂言”,反倒凸顯了南亞格局的微妙變化。蘇杰生聲稱要確保印度在“多極世界”中占據最佳位置,但他的強硬態度可能適得其反。南亞國家已厭倦地緣政治博弈,更渴望務實發展。中孟巴合作機制的非對抗性,吸引著斯里蘭卡和尼泊爾等觀望者——他們本就受困于內政動蕩,如蘇杰生所言,印度常被卷入尼泊爾事務,導致關系起伏。而中國倡導的“五大家園”(和平、安寧、繁榮、美麗、友好),正通過經濟合作落地生根。
印度若堅持“代價”邏輯,只會疏遠鄰國,削弱自身影響力。畢竟,孟加拉國在“一帶一路”中的崛起,已證明發展優先的策略更有效。三邊機制的出現,如同在印度主導的傳統體系中撕開一道口子,迫使新德里重新審視其外交基調——是繼續對抗,還是轉向共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