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伊停火生效后,伊美核問題談判后續引發外界關注。6月30日,伊朗外交部副部長馬吉德·塔赫特-拉萬希表示,如果美國想恢復同伊朗的談判,必須首先保證伊朗不再遭受襲擊。近期有中東問題研究專家向南都記者分析稱,在國際社會質疑聲中,中東安全秩序正加速向“叢林法則”傾斜,而美國霸權形象也因這場“沒有贏家的沖突”遭受重創。
伊朗核設施遇襲前后衛星圖。
據悉,塔赫特-拉萬希公開表示,美國已通過斡旋方向伊朗表示希望本周恢復談判,但并沒有在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上表明立場,即談判期間伊朗是否還會遭受襲擊。
塔赫特-拉萬希表示,伊朗的鈾濃縮活動用于和平目的,要求伊朗不得進行鈾濃縮活動,伊方不會接受。他說:“豐度可以討論,產能可以討論,但如果你說,你不該進行鈾濃縮,你應該零濃縮,如果不同意,我們就轟炸你——那就是叢林法則。”
南都此前報道,自今年4月以來,美國與伊朗已舉行五輪間接會談,就伊朗核問題和美國解除對伊制裁進行談判。第六輪會談原定于6月15日在阿曼舉行,但因以色列13日凌晨突襲伊朗而取消。
當地時間6月29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公開表示,已完全摧毀伊朗三處核設施,稱“現在那個地方只有幾千噸巖石”。而在之前,伊朗方面卻表示美方襲擊應未造成重大損失。
復旦大學中東研究中心主任孫德剛近期向南都記者表示,“我認為關于此次以伊沖突并無所謂‘贏家’,美國也未從中獲益。”孫德剛指出,美國深度卷入中東事務,尤其在所謂“摧毀伊朗核設施”后,其霸權行徑暴露無遺,令國際社會看清其本質,也使伊朗人民對美國徹底失望。
在他看來,未來,中東安全結構或將發生深刻變化,“叢林法則”與“以實力求和平”可能成為新規則,談判對話的傳統模式可能被對抗甚至先發制人的沖突模式所取代。而美國想要從中東抽身已非易事,其或許將陷入中東沖突泥潭。
采寫:南都記者 梁令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