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缺席峰會之后,北約聲明對中國一字不提,這里面德國更是帶頭認清了大勢。
北約峰會已經落幕,32個成員國發表的聯合聲明,比起往年精簡了許多,而且內容上的變化與調整非常大。有不少人注意到,這份聲明對中國干脆只字未提。
換作是以前,美歐總要想方設法地把中國和俄烏沖突扯上關系,冷不丁就扣個帽子過來,然后站在道德制高點對我們指手畫腳,今年反而連這點形式主義都不愿意做了。
【北約聲明對中國只字未提,畫風與往年大不同】
原因也沒有多復雜,無非是北約內部對此不再有共識,在一些歐洲國家的強烈反對下不得不作罷。
不僅聯合聲明不提中國,日韓領導人也不約而同缺席峰會,擺明了是要保持距離。
可以說,北約鋪墊了這么久的“重返亞洲”,到了正式的峰會場合,連個水花都激不起來。
要知道,北約在推廣自己的亞洲戰略時,總是要有意無意地拿中國做參照,畢竟北約這個冷戰時期的產物,需要一個有分量的“假想敵”,才能為其“重返亞洲”提供動機,同時還得日韓這兩個地區國家從旁附和。
今年以上這些條件都不具備了,美國現在只想盡快與中國達成協議,沒興趣在這個時候渲染對立,日韓領導人干脆就不來捧場,北約再怎么炒作中國話題,也只是自討沒趣。
【中歐峰會在即,歐盟也不想節外生枝】
據了解,有不少國家都反對在聲明中提到中國,德國是其中之一。
新總理默茨的態度,出乎很多人的預料。因為他之前發表政府聲明的時候,對中國的措辭比較強硬,既承認中國是德國重要的合作伙伴,又說自己會對中國采取更加強硬的方針,讓中國為俄烏沖突“承擔更多責任”。
結果放完狠話,到了北約峰會上,成員國協商涉華議題的時候,默茨反對起來比誰都積極。
這讓歐盟的鷹派政客都深感意外,不得不重新評估其德國新政府的對華立場,至少在他們看來,默茨不太可能在涉華議題上出現重大轉變。
即便他自詡為大西洋主義者,推崇深化與美國的關系,不想當默克爾第二,但形勢比人強,目前的國際地緣形勢,以及德國自身的困境,是靠攏美國解決不了的。
【默茨試圖對華強硬,結果到了峰會上,又是另一番口風】
德國的反對,恰好給了歐盟領導層一個臺階可下。
因為眼下中國外長正在訪問歐洲,馮德萊恩等人也要赴華參加中歐峰會,這些外交因素,都是北約里的歐洲成員國必須納入考量的,于是其他國家也就半推半就,不在聲明里提到中國。
再說了,北約目前最迫切的任務,不是對華示強,而是如何討好美國總統,讓對方不再就美歐關系步步緊逼。
為了配合美國,北約決定調整峰會議程,將全體會議時間壓縮到兩個半小時以內,每個成員國的發言時間不得超過五分鐘。
【北約峰會今年的重點是維護美歐同盟的面子】
既然時間緊迫,他們也就只能挑著最要緊的說,重點放在如何維系美歐跨大西洋伙伴關系,而不是花大量篇幅,渲染與中國的對立,因為美國對這一話題不怎么感興趣,歐洲內部對此也莫衷一是。
既然各方沒有共識,寫進聲明里也沒有意義。
當然,北約這邊最引人注目的插曲,自然是前不久火爆國際輿論的“爸爸笑話”了,北約秘書長呂特對美國總統的阿諛奉承,后者不光照單全收,還略作引申,幾番折騰下來,外界對這屆北約峰會的印象,就只剩下“不嚴肅”了。
“爸爸笑話”的背后,反映的是北約外交策略的調整,一切以美國為中心,歐洲的核心關切被擱置。
這種情況,在前幾年的峰會中是見不到的,那時候正是“全球同盟”的鼎盛期,美歐在主要議題上,姑且還能算是一條心。
到了今天,歐洲國家反而得花心思討好美國,其中最主要的變量,就是白宮易主。
【“爸爸笑話”讓美國十分受用】
另外,哪怕再怎么不嚴肅,這還是成為北約迄今為止成本最高的峰會,前前后后花了1.2億歐元,粗略換算一下,每開一分鐘的會,就要花去120萬歐元。
而唯一的成果,是北約以折中的形式,口頭上滿足了美國對于軍費預算水平的要求。當然聲明里玩了個文字游戲,只說是“成員同意”,而不是“全體成員同意”。
當然,北約也可以安慰一下自己,擺出如此委曲求全的身段,終究是保全了美歐同盟的面子,至于里子能不能維系下去,還得走一步看一步。
北約峰會之后,歐洲那邊的注意力,正開始往中歐峰會轉移,可能也只有與中國加強合作,歐盟才能擺脫目前這種“被邊緣化”“不受重視”的困境。但前提是歐盟必須克服對中歐關系的一貫偏見,建立正確的戰略認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