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楓子
這幾天,高考成績陸續放榜。
我一個同事的兒子今年也參加高考,考了令人矚目的667分。
說實話,聽到這個分數時,我其實蠻震驚的。
要知道,同事在教育上一向佛系,不僅從不給孩子報班補課,也很少操心孩子學習。
甚至,在最忙的高三階段,她還堅持每周要帶孩子去放松,有時是爬山,有時就是逛逛。
所以,我實在按捺不住內心的好奇,向她討教教育經驗。
畢竟這些年來,我真的是為兒子操碎了心。毫不夸張地說,為了能輔導兒子的學習,我不僅惡補了初高中知識,還經常熬夜研究各種輔導資料。
可我費盡心力,兒子卻一點不上進,和我的關系還越來越差。
而同事卻告訴我,她孩子之所以能發揮這么好,恰恰是因為她沒做什么。
一番深談后,我這才意識到,自己過去10年的焦慮內耗完全沒有必要。
教育最需要“投資”的,并非在學習上的具體行為,而是對孩子以下五方面的投入:
閱讀:為孩子的人生添磚加瓦
同事說,她兒子高考語文考了129分,很大程度要歸功于日常的閱讀積累。
因為語文是發散性的,閱讀越多,沉淀越多,寫起文章和做起題目來,更有底氣。
今年廣東高考670分的胡童在分享教育經驗時,也強調要多閱讀。
高一高二時,他每周有兩到三本的閱讀量。高三時,哪怕備考再緊張,每周末他也要看一下課外書。
他涉獵廣泛,哲學、小說、歷史無所不讀——對他來說,閱讀是緊張復習中的舒緩劑,更是考前激活思維的能量源。
學霸的經驗背后,映證了那句老話:得語文者得天下,常閱讀者積好運。
而閱讀,不僅能助力孩子的學業,還能引領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就像憑借脫口秀出圈的李雪琴,作為非專業演員,她一開口便是爆梗,爆笑全場。
而她超強的學習能力和創作水平,正得益于從小的閱讀。
李雪琴說:“我從小讀文學作品,文學作品里的人物形象都是非常鮮明的,作家本身也是很有性格的。它給我的影響就是,你要創造,你要不一樣,你要跟別人有區別,你要不一樣,你要做你自己。”
是啊,一個人如果想精進,就需要文化的沉淀與加持。
讀書的過程,是為人生添磚加瓦;書讀多了,便會漸漸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讓孩子視野更開闊,思想更深邃,人格更獨立。
正如畢淑敏所說,讓孩子愛上閱讀,必將成為父母這一生最劃算的教育。
習慣:為孩子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今年湖北宜昌的學霸龔潤熙,高考查分時發現成績被屏蔽,考進了省前20。
但龔潤熙并非天生學霸,相反,他小時候貪玩、磨蹭、學習散漫。
但母親沒有厲聲督促,而是與他約定:
每天放學后,你可以先放松一下;但休息結束后,必須專注寫作業,坐滿一節課時間。
每天,他寫作業的時候,媽媽就在旁邊看書。
慢慢的,龔潤熙就養成了好的學習習慣,不需要媽媽陪著,也會自覺學習。
正如我同事說的,做父母的,一定要幫助孩子從小養成好習慣,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小時候打好基礎,長大后父母才能省心。
好的習慣,就像一種復利,可以讓孩子越來越好。
河北高考狀元邢雨菡,就是從小養成了很好的習慣:
她堅持課前預習、課上專注聽講、課后作業鞏固、睡前系統復習。
她的筆記用黑、藍、紅三色區分“已掌握”、“需反思”、“存疑”內容,對于疑難點,她都是當天找老師解惑。
此外,她整理了錯題本,按照“知識漏洞-思維誤區-解題技巧”分類記錄,每周重做一遍,直至完全掌握。
有句話說得好:優秀孩子的背后,是一系列良好習慣的總和。
當習慣成為一種本能,學習便從“被迫行動”轉化為“自主運轉”。
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差距,也就這樣拉開了。
陪伴:為孩子的內心注入養分
之前,湖南張家界有一對雙胞胎,分別以687分和685分的優異成績,被清北錄取。
收到錄取通知時,兄弟倆首先感謝的就是父親趙忠其:
“父親的陪伴,是我們這三年的動力,雖然父親不能在學習上給予任何指導,但不管遇到什么困難和瓶頸,只要有父親在,便感覺身后有了依靠。”
高中三年,父親每個周末都會特意從農村老家,趕到縣城里,和倆兄弟見上一面。
哪怕只是簡單地聊一聊,也讓兄弟倆明白:不管學習再累,身后永遠有父親做后盾。
這種不缺席的陪伴,恰恰是滋養孩子的最好養分。
我同事也說,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并不在于掙多少錢,給孩子買多少東西,而是有沒有將愛與陪伴落在吃飯、交談、學習等日常生活的細節里。
她雖然比較少管孩子,卻堅持每天陪孩子上下學,一路上,從課堂趣事到同學八卦,從今日煩惱到未來理想,無話不談。
偶爾,她還和兒子組隊打一局游戲,母子倆處得像朋友似的。
所以,千萬別覺得陪伴不重要,密歇根大學曾做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
真正決定一個孩子行為得體、考試名列前茅的關鍵,既不是作業的數量,也不是家長督促孩子的程度,而是家庭聚餐的頻率和時長。
陪伴,是父母對孩子最有力的支持,讓孩子可以心無旁騖地投入到學習當中。
愛好:為孩子的生活增添色彩
許多家長存在一個誤區:
認為運動、書法、彈琴、畫畫等興趣愛好與學習無關,甚至會擠占學習時間。
但認真看歷年高考學霸的采訪,就會發現,盡管學業再繁忙,他們始終保留一些興趣愛好,不會只學習。
同事也曾說:“一兩個愛好或許不能直接提高分數,但它是孩子枯燥學習中的‘透氣閥’,是疲憊時的‘能量補給站’。”
這次高考,湖北襄陽歷史類屏蔽生王振云就直言,高三備考期間,他不僅喜歡下圍棋、練跆拳道、書畫創作,還愛玩三國殺。
對他而言,這些愛好就是最好的放松方式,不僅不會耽誤學習,反而有利于鍛煉大腦。
江蘇文科狀元丁潤陽,也從小愛玩圍棋,已達到“圍棋業余五段”。
圍棋世界中的勝敗交鋒,不僅錘煉了他堅韌不拔的抗挫折能力,更賦予了他一顆平和的得失心,使他在考試時能保持平常心。
還有高考693分的武漢學霸屈安琪,愛好更是廣泛,籃球、兵兵球、笛子、鋼琴,她都特別在行。
她說,正是這些看起來無用的愛好,點亮了枯燥的學習生涯,幫助她更專注、高效地去學習。
所以,父母再卷也別把孩子的時間填滿,讓孩子保留一兩樣小愛好。
如此,孩子才能在繁重的學業中釋放壓力,保持樂觀,讓身心在“張弛有度”中健康成長。
榜樣:把自己活成孩子未來的光
在知乎上,曾有這樣一個高贊回答:
我媽:你看XX,成績那么好,你怎么不學學人家?
我:你看XX家父母那么好,你怎么不學學?
我媽:人家父母好,你去給人家當兒子啊,看別人要不要?
我:哦,那你把別人兒子搶來啊,看別人愿不愿意給你當兒子。
這段對話暴露了一個普遍的教育誤區:
許多父母總對孩子提出要求,卻忽略了,家庭教育本質上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還記得當年被稱為“全能學霸”的安徽狀元董吉洋嗎?
她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在家里經常讀書學習,她也跟著耳濡目染。
董吉洋說:
“偶爾我也會厭學,不想看書,爸媽注意到了,也不說什么,就把電視關掉,坐下來看書。
看到他們在看書,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書了。”
還有把三胞胎全部送進985重點大學的湖南媽媽,為了三個兒子的學習,她生生將自己逼成了一位“教育專家”。
她白天上班,下班做家務,一有空就自學教育知識,最終考上了教師資格證。
三個孩子看到媽媽如此積極進取,自然也就跟著努力學習,變得自律又上進。
所以,父母們與其吼孩子“快學習”,不如讓孩子看見“你在學習”。
因為孩子不會聽你的嘮叨,卻會模仿你的行為。
你沉迷手機,孩子便拒絕讀書;
你自律向上,孩子才會追隨光,成為光。
《父母的覺醒》一書說:
“每個孩子都有成為優秀人的潛質,只是父母日常不同的教育方式,賦予了孩子不一樣的人生。”
想要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天賦和努力,資源和教育,都非常重要。
但最最重要的,是父母要負責到位、用心陪伴、做好榜樣,這才是教育正確的“投資”方向。
如此,我們才能夠給予孩子一片向上向好向優的土壤,讓孩子從幼苗長成大樹。
愿所有父母都能告別內耗和焦慮,找到更適合的方式引導孩子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