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泰國憲法法院(Charter Court/Constitutional Court)一致通過受理針對總理佩通坦的彈劾請愿,并以7票對2票的結果決定暫停其職務,直到法院對請愿做出最終裁定為止。
這一罕見的司法介入,使得佩通坦在執政僅十個月后突然陷入政治危機,其代理職務將由副總理及內閣成員共同擔任看守政府,佩通坦本人則在經過內閣改組后繼續兼任文化部長職位。
彈劾請愿的核心指控
請愿由36名參議員聯合提交,主要指控佩通坦在一次與柬埔寨參議院議長洪森(Hun Sen)的私下通話中,涉嫌違反“誠實與道德標準條款”,對泰國國家利益造成損害。在泄露的錄音中,佩通坦稱洪森為“叔叔”,并將一名泰軍指揮官視為“對手”,此番言論被保守民族主義者視為對軍方尊嚴的侮辱,引發國內大規模抗議。參議員們認為,此行為不僅違背了憲法第160條對總理行為規范的要求,也涉嫌不當使用職權,對國家安全與聲譽構成實質威脅。
背后的推手與利益博弈
推動這場司法行動的力量,主要來自兩大陣營:一是以保守派軍方和親軍政集團為代表的“舊秩序”勢力;二是反對派的宗教與學生聯盟組織等民間壓力團體。6月下旬,超過6,000名保守民族主義示威者在曼谷勝利紀念碑集會,要求佩通坦下臺,顯示了以軍方背景為核心的保守派對政府的不信任與敵意。此外,作為聯合政府一員的布差泰黨(Bhumjaithai Party)也以此為由宣布退出聯盟,令佩通坦領導下的執政聯盟陷入岌岌可危的邊緣。
政治影響與公眾反應
彈劾風波令佩通坦的人氣急劇下滑。據6月19日至25日間的機構調查,她的支持率已跌至9.2%,創歷史新低。民眾對政府的經濟應對能力及內部斗爭頗有微詞,尤其對高速通貨膨脹和民生問題的無力感加劇,對政治精英的失望情緒日增。在此背景下,反對派與保守派的集會呼聲高漲,社會兩極分化趨勢明顯。
憲法法院角色與司法介入
憲法法院在泰國政治中歷來扮演“終極仲裁者”的角色,其對前總理的司法彈劾與罷免已有先例。2014年,法院裁定前總理英拉(Yingluck Shinawatra)因貪污受賄而被免職;如今,對信納瓦家族第二代的司法審查,再度凸顯司法作為制衡工具的地位。另一方面,法院須在保證司法獨立與避免政治操控之間取得平衡——“主審法官”納卡隆(Nakharin Mektrairat)曾公開表達對此案的“沉重心情”,顯示其審慎態度,但政治壓力顯然無處不在。
未來走向:多重路徑與不確定性
- 看守政府與議會博弈
暫時替代的看守政府將難以推動重大立法,預算案和改革議程或被擱置。國會中反對黨可能趁機提出不信任動議,迫使執政黨內部再度協商人事或提前解散議會。 - 新一輪選舉可能性
若政治僵局持續,佩通坦或其黨內盟友可申請解散國會進行提前大選,借此尋求新的民主授權。但在當前分裂選民結構下,選情高度不明,反對派整合與保守派動員或成為決定因素。 - 軍事介入風險
泰國歷史上不乏軍方在政治危機中“救火”式的介入。若司法與政治紛爭無法平息,且社會動蕩加劇,輿論與部分政界人士對“穩定優先”的訴求或為軍隊尋找干預的借口,進一步惡化民主進程。 - 信納瓦家族的延續與變革
佩通坦身為前總理他信(Thaksin Shinawatra)之女,其政治命運與家族品牌緊密相連。此番危機不僅考驗家族在未來選舉中的動員力,也將影響泰國親民派與精英守舊派的長期權力平衡。
結語
泰國本次憲法法院對總理佩通坦的暫停職務,既是司法對政治行為的規范,也是舊秩序勢力與新民意格局的一次激烈碰撞。未來數月,泰國政治將圍繞看守政府的合法性、新選舉的可行性及軍方角色的定位展開關鍵較量。無論是議會內的拉鋸戰還是街頭的示威動員,都將在這一階段決定泰國民主穩固或倒退的走向。要真正走出政治危機,泰國各方需在對話、改革與法治之間尋求新的平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