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小提示】:
大家也可以在小號那找到我,關注起來,以后不失聯~
報!最近,瑞典某兒科專家在接受采訪時,分享了一例發生在8年前的離奇病例。
一名剛出生不久的女嬰,每天都由父親抱在懷中哄睡。幾個月后,家人發現女嬰下體發生異常——原本正常的器官逐漸變形,甚至長出了類似男性生殖器的結構??!!
醫生還特別提醒,這種嬰幼兒性別逆轉的情況在醫學史上并不是孤例,誘發原因竟和父親私下用藥有關...
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故事要從8年前說起。
2017年,一對居住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市的父母,在經歷懷胎十月的期盼后,終于迎來了女兒的降生。
(示意圖)
這對新手父母在帶孩子的過程中,嚴格按照此前學習的知識,對女兒進行科學喂養,定期給女兒做嬰兒撫觸。
父親還會每天依照育兒手冊的規定,讓只穿尿布的女兒直接趴在自己裸露的胸膛上,感受彼此的心跳和體溫,享受親子時光帶來親密感和安撫效果。
這種兒科醫生大力推進的育兒法,本身有助于穩定嬰兒體溫、心率,不僅能增加免疫力,還能降低嬰兒發生過敏的可能性。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父母發現孩子的發育出現了大問題。
孩子下體的女性特征在逐漸消失,更可怕的是,女嬰看著還像是長出了類似男性生殖器的結構。
眼看自己的女兒馬上要變成兒子,父母又驚又怕,立即帶孩子前往醫院就診。
接診醫生在聽完女嬰的癥狀后,也表示聞所未聞,隨后就召集兒科醫生集體會診。
起初,大家都以為女嬰可能是天生染色體異常,屬于有雙重性別特征的“雙性人”。但離奇的是,女嬰下體的外部特征僅僅類似男性,實質并沒有完全具備男性器官的結構和功能。
(示意圖)
醫生們隨后為女嬰安排了一系列深入檢查,結果發現其體內的雄性激素明顯高于正常水平數倍,而這才是“性別逆轉”的真兇。
在進一步詢問后他們得知,女嬰的父親當時正在使用雄性激素凝膠 —— 一種人工合成的男性激素類藥物。
(示意圖)
這種處方類藥物常用于中老年男性改善精力不足、體虛乏力等問題,也就是俗稱的 “男性更年期” 癥狀。病人在用藥后,體內雄性激素在短時間內飆升。
女嬰趴在父親胸口的舉動,讓她無意間接觸并吸收了異常高劑量的雄性激素凝膠,體內激素指數紊亂,性別特征隨后發生明顯變化。
(示意圖)
有了確切方向后,醫生們開始針對性給女嬰進行治療,并且讓父女倆減少肢體接觸,女嬰體內的雄性激素水平平穩降低,身體特征也恢復正常。
為此,醫生在接受采訪時特別提醒,隨著使用激素療法的父母逐漸增多,確診“性別逆轉”的兒科病例在近幾年也多次發生。
以廣泛使用激素療法的英國為例,報道稱有多家研發雄性激素藥物的公司,曾在英國國內大力宣傳該療法,聲稱能幫助30歲出頭的男性改善疲勞,有利于肌肉生長和精力的增強。
(示意圖)
英國國民醫保體系數據顯示,僅通過正規渠道使用該藥物的男性就有8萬人,這還不包括非正常渠道購入藥物的人數。
而現代醫學早就證明,兒童在接觸這種激素類藥物后,會誘發性別發育異常,導致提前發育,不及時干預會留下嚴重后遺癥。
為此,英國藥監局要求雄性激素類藥物的外包裝上,必須在明顯位置添加相關風險警告,提醒成人使用后要馬上洗手,避免與兒童發生直接肌膚接觸。
(示意圖)
更值得注意的是,女性體內也會通過卵巢和腎上腺產生少量雄性激素,會對生育、骨骼和肌肉健康產生影響,只是數量較少。因此,一些患有更年期綜合征的女性服用的激素類藥物,也同樣含有雄性激素,應避免與兒童頻繁接觸。
與此相對的是,英國就發生過男孩因接觸母親使用的女性激素藥物,出現了胸部發育的情況。
專業人士的這番科普,讓網友們大呼震驚,一些新手家長更是又驚又怕,大家紛紛在評論區發表自己的看法:
“這樣太蠢了吧,當爹的怎么能不考慮皮膚上的藥物呢?絕了!”
"父母使用的所有物品都可能被嬰兒吸收。香水尤其有害,發膠等產品中的化學成分也會被嬰幼兒吸入。"
"《豪斯醫生》某一集中有類似案例:一位父親意外讓孩子接觸到他的睪酮藥物,導致兩個孩子出現各種青春期異常問題。這類藥物的效力確實非常強勁。"
"這種情況絕不會發生在我孩子身上,因為我丈夫從未和他們有過任何肌膚接觸。"
很難想象,生活中再普通不過的親子互動,竟然會引發這么多問題。
只能說,每一個寫在藥物外包裝上的提醒,背后都可能有很多奇葩的經歷吧... ...
聽說
把【報姐】設置為☆星標☆
更容易搶到C位哦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