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國家在面臨戰(zhàn)爭威脅的時候,最需要的不是武器裝備,而是什么?
6月16日,伊朗外交部發(fā)言人巴加埃在回答中文媒體提問時,說出了讓人意外的答案。
面對即將到來的伊以全面沖突,伊朗向中國提出的要求竟然只字不提軍事援助,而是希望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為伊朗發(fā)聲。
這個看似"軟弱"的請求背后,其實隱藏著比直接軍援更加深刻的戰(zhàn)略考量。
為什么伊朗會做出這樣的選擇?中國又能在這場風暴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伊朗的“特殊期待”
6月16日,伊朗外交部發(fā)言人巴加埃受訪時談及伊以沖突中的中國角色。
他先是肯定中伊密切友好的溝通關系,隨后特別點出中國作為上合組織核心成員、金磚創(chuàng)始國及聯(lián)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重要身份。
這弦外之音,就差沒直接說出來了,意思就是中國作為這些重要組織和平臺里的關鍵角色,有能力也有責任,在推動國際社會達成共識這事兒上,發(fā)揮關鍵作用。
你瞧瞧,以色列那邊都放出話來了,提出了三大目標,擺明了要跟伊朗死磕到底。
在這種劍拔弩張的局面下,伊朗眼巴巴地指望中國,能在國際舞臺上為它“吆喝兩聲”,爭取點有利的局面,這心思也是昭然若揭了。
但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伊朗在表達對中國的期待時,愣是一個字都沒提軍事援助。
這可太讓人琢磨了,要知道在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的當口,軍事援助那可是不少國家心心念念的“救命稻草”。
伊朗卻不這么想,這說明啥?說明伊朗心里門兒清,比起直接的軍事介入,它更看重中國在外交和輿論方面的支持。
中國在伊以沖突中的角色
在伊以沖突中,中國始終堅持公平公正、勸和促談。
沖突爆發(fā)后,中國第一時間啟動撤僑,安排在以色列的中國公民搭乘商業(yè)航班撤離,對暫時無法離開的同胞,使領館開通24小時聯(lián)絡通道,讓大家安心。
外交層面,中國不斷呼吁各方保持冷靜,通過談判化解矛盾,強調(diào)軍事對抗沒有出路,還敦促對以色列有影響力的國家積極降溫局勢,避免沖突升級。
中國的這些行動和立場,伊朗那是看在眼里,認可在心里。
伊朗也希望借著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話語權(quán),推動國際社會給以色列施加壓力,讓以色列能冷靜冷靜,別再這么咄咄逼人,大家坐下來好好談,尋求一個和平解決沖突的方案。
伊朗為何不提軍事援助
伊朗之所以在對中國的期待里,只字不提軍事援助,這里面的原因可不少。
從伊朗自身的角度來看,它現(xiàn)在最想要的,是避免全面戰(zhàn)爭,讓局勢盡快穩(wěn)定下來。
要是一味地尋求軍事援助,很可能會刺激到以色列,讓沖突進一步升級,這可不是伊朗想看到的結(jié)果。
伊朗心里明白,真要打起來,誰都討不了好,最后受苦的還是老百姓。
而且,伊朗對中國的角色和立場有著清晰的認識。
中國一直堅持不干涉別國內(nèi)政的原則,在國際事務中更傾向于通過外交途徑解決爭端。
伊朗知道,讓中國直接提供軍事援助,不太現(xiàn)實,也不符合中國一貫的外交政策。
所以,伊朗很“懂事”地把重點放在了中國的外交和輿論支持上,希望中國能利用在國際組織中的地位和影響力,為伊朗營造一個有利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推動國際社會對以色列形成輿論壓力,促使以色列停止軍事行動。
另外,伊朗自身的戰(zhàn)略考量也起了很大作用。
伊朗清楚,自己在國際上面臨著諸多壓力,特別是在核問題上,一直被西方國家盯著。
如果此時尋求大規(guī)模的軍事援助,可能會給西方國家抓住把柄,以此為由對伊朗進行更嚴厲的制裁。
伊朗可不想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huán),所以選擇在軍事援助上保持沉默,把寶押在外交斡旋上,試圖通過外交手段打破目前的困境。
伊以沖突對中國的影響
伊以沖突持續(xù)升級,中國得跟著操心不少事兒。
能源這塊,中國是伊朗原油最大買家,2024年進口量占比40%,每天63萬桶還全用人民幣結(jié)算。
一旦伊朗封鎖霍爾木茲海峽,或石油設施被以色列炸了,油價必然暴漲。
布倫特原油要是從85美元漲到150美元,中國CPI至少被拉高0.4到0.8個百分點,更別提伊朗供應的23%液化石油氣、75%進口甲醇一斷供,塑料化纖這些制造業(yè)直接“卡脖子”,臨時轉(zhuǎn)向沙特、俄羅斯采購,成本還得飆升15 - 20%。
經(jīng)貿(mào)合作也跟著“遭殃”。
2025年一季度中以貿(mào)易漲了32.5%,63億美元全靠半導體、醫(yī)療器械撐場面,結(jié)果沖突一起,中國投37億美元的海法港被導彈炸得停擺,以色列高科技出口戰(zhàn)時管制說斷就斷。
伊朗這邊更慘,2025年1 - 4月中伊貿(mào)易額暴跌24.9%,石油設施被炸、結(jié)算通道癱瘓,德黑蘭地鐵擴建等30多個中企項目全暫停。
通脹壓力肉眼可見。當年油價破百,中國CPI從4.4%竄到6.5%,現(xiàn)在伊朗LPG斷供,塑料制品、物流成本全漲,連菜價都要跟著波動。
“一帶一路”項目也成了“重災區(qū)”,中東占中國海外工程承包額35%,敘利亞工業(yè)園停工,去年14名中國工程人員遇襲,項目保險費暴漲300%,投資回報直接“跳水”。
中國應對之策
面對伊以沖突,中國的應對思路很清晰:能源安全上,短期靠釋放戰(zhàn)略原油儲備穩(wěn)油價,同時從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增加進口;長期則加速推進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轉(zhuǎn)型,徹底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外交斡旋方面,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不僅在聯(lián)合國推動?;饹Q議,還計劃聯(lián)合土耳其、埃及等地區(qū)國家組建調(diào)解小組。
此外,中國還將以中伊、中以的經(jīng)貿(mào)合作為紐帶,向雙方強調(diào)“發(fā)展換和平”的道理,同時警示沖突對“一帶一路”項目的破壞,促使雙方著眼長遠。
在海外利益保護上,中國將加強對在伊以公民的安全預警,必要時果斷啟動撤僑機制;對于在伊的“一帶一路”項目,會先進行風險評估,確保穩(wěn)妥推進,避免投資受損。
這番應對既體現(xiàn)了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務實態(tài)度,也始終堅守勸和促談的原則——畢竟對沖突雙方來說,坐下來談判才是老百姓少遭殃的唯一出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