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國家分裂,腦海里是不是立刻浮現出戰火紛飛、難民流離的畫面?從南斯拉夫到蘇丹,從印巴分治到朝鮮半島,歷史上的分裂故事幾乎都伴隨著血與淚。
但有這么一個國家,兩個民族坐下來喝著咖啡聊了幾個月,然后握手說再見,第二天各過各的日子,連一滴血都沒流——這就是1993年的捷克斯洛伐克。
更讓人意外的是,分家后他們反而比以前更親密了,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千年恩怨情仇
要說捷克和斯洛伐克,那真是兩個性格完全不同的兄弟。
捷克人住在波西米亞這塊寶地上,早在中世紀就開始搞工業了。布拉格在14世紀就成了神圣羅馬帝國的首都,查理大學比北京大學早了550多年。
捷克人造鐘表、做玻璃、釀啤酒,技術那叫一個溜。到了19世紀末,捷克地區已經貢獻了奧匈帝國工業產值的70%,妥妥的帝國經濟引擎。
反觀斯洛伐克,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斯洛伐克人在匈牙利人的統治下過了整整1000年,主要就是種地、放羊。匈牙利人壓根沒把他們當回事,連個像樣的學校都不給建。
斯洛伐克語直到1843年才有了統一的書面形式,比捷克語晚了400多年。當捷克人在討論康德哲學的時候,斯洛伐克人還在為識字率發愁呢。
1918年,一戰結束,奧匈帝國轟然倒塌。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突然發現自己成了孤兒。周圍都是虎視眈眈的鄰居——德國、匈牙利、波蘭,誰都想咬他們一口。兩個民族一合計:咱們都是斯拉夫人,語言也差不多,不如抱團取暖吧!
就這樣,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誕生了。但問題來了,當初簽協議的時候,捷克人答應給斯洛伐克自治權,結果建國后就裝聾作啞了。
布拉格的政客們覺得:"你們斯洛伐克人連字都認不全,還搞什么自治?讓我們來管理不是更好嗎?"這種高高在上的態度,讓斯洛伐克人心里憋了一口氣。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占領捷克,斯洛伐克卻成了德國的傀儡國。雖然都被德國控制,但斯洛伐克人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國家",哪怕是個傀儡。戰后兩族重新合并,但那顆分離的種子已經埋下了。
一場關于錢和權的較量
進入20世紀8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經濟差距越拉越大。1989年,捷克地區貢獻了聯邦GDP的73%,工業產值更是占到了80%。布拉格的人均收入是布拉迪斯拉發的1.5倍。
捷克人覺得自己在養著斯洛伐克這個"窮親戚",每年要拿出大量稅收去補貼東部。斯洛伐克人也不爽啊!他們說:"憑什么重工業都建在你們那邊?憑什么聯邦政府80%的投資都給了捷克?我們不是沒能力,是你們不給機會!"
1989年天鵝絨革命后,兩邊的矛盾徹底爆發了。捷克出了個經濟學家克勞斯,這哥們信奉自由市場那一套,恨不得一夜之間把所有國企都賣了。
他的口號是:"市場經濟沒有形容詞!"意思是不要什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要純粹的資本主義。
斯洛伐克那邊呢,選出了梅恰爾當總理。這位老兄可不這么想,他說:"慢點慢點,我們斯洛伐克本來就窮,你這么搞不是要我們的命嗎?"梅恰爾主張漸進改革,還想要更多自治權。
兩個人見面就吵架。克勞斯說:"要么統一市場,要么分家!"梅恰爾回應:"那就談談怎么分吧!"
1992年7月,斯洛伐克議會通過了《主權宣言》,宣布斯洛伐克法律高于聯邦法律。這下子,分家已成定局。有意思的是,當時的民調顯示,只有37%的捷克人和36%的斯洛伐克人支持分離。但政客們已經騎虎難下了。
喝著咖啡談分手
如果說分家不可避免,那怎么分就成了關鍵。歷史上多少國家為了分家打得頭破血流,但捷克斯洛伐克卻創造了奇跡。
1992年8月到11月,克勞斯和梅恰爾進行了一系列馬拉松式的談判。兩人經常在布拉迪斯拉發的一家咖啡館見面,一談就是十幾個小時。他們要解決的問題堆積如山:
財產怎么分?聯邦政府有2000多億克朗的資產,按人口比例分,捷克拿三分之二,斯洛伐克拿三分之一。但具體到每一棟樓、每一輛車,那可就麻煩了。最后他們想了個辦法:誰的地盤歸誰,跨境資產按股份分。
債務誰來還?聯邦欠了330億美元外債,也是按人口比例分攤。捷克人雖然覺得虧(因為很多債務是為了建設斯洛伐克借的),但還是接受了。
貨幣怎么辦?兩國決定暫時共用捷克斯洛伐克克朗,給大家一個過渡期。結果只用了6個星期,兩邊就各自發行了新貨幣。神奇的是,這個過程竟然沒有引發金融危機。
軍隊怎么分?10萬人的聯邦軍隊,按照2:1的比例分配。武器裝備原地不動,歸屬地所有。士兵可以自由選擇去哪邊服役。
最讓人驚訝的是核電站的處理。捷克斯洛伐克有兩座核電站,一座在捷克,一座在斯洛伐克。兩邊同意繼續合作運營,電力互相供應,利潤共享。這在分裂國家中簡直是天方夜譚。
整個談判過程中,沒有一次爭吵升級為沖突。1993年1月1日零點,捷克斯洛伐克正式分裂為捷克共和國和斯洛伐克共和國。
那一夜,布拉格和布拉迪斯拉發都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活動,人們載歌載舞,仿佛在慶祝新年而不是國家分裂。
比結婚時還要甜
如果故事到這里就結束,那只能算是個和平分手的案例。但接下來發生的事,才真正讓世界大跌眼鏡。
分家后的捷克和斯洛伐克,關系反而比以前更好了。這就像一對夫妻,住在一起天天吵架,分居后反而成了最好的朋友。
首先是邊境問題。兩國有252公里的共同邊界,理論上應該設置海關、邊防。
但兩國領導人一商量:咱們都是一家人,設什么關卡?于是,兩國公民可以自由往來,連護照都不用帶。斯洛伐克人周末開車去布拉格購物,捷克人去斯洛伐克山區滑雪,就像串門一樣方便。
經濟合作更是密切。2022年的數據顯示,捷克是斯洛伐克第二大貿易伙伴,貿易額達到180億歐元。斯洛伐克則是捷克第三大貿易伙伴。
兩國的產業鏈深度融合,斯柯達汽車的很多零部件在斯洛伐克生產,斯洛伐克的農產品大量供應捷克市場。
文化交流也從未中斷。兩國的電視節目互相播放,不需要翻譯字幕。捷克語和斯洛伐克語的差異,大概就像北京話和天津話的區別。
年輕人看對方的電影、聽對方的音樂,毫無障礙。每年的捷克-斯洛伐克電影節,兩國明星歡聚一堂,比分家前還要熱鬧。
政治合作更是默契。2004年,兩國手拉手一起加入歐盟。在歐盟內部,兩國經常協調立場,聯手爭取利益。北約東擴時,兩國也是同時加入。在國際事務中,兩國就像一對黃金搭檔,互相支持。
2020年疫情期間,兩國的合作達到了新高度。當斯洛伐克醫療物資短缺時,捷克第一時間送去了呼吸機和防護服。捷克疫情嚴重時,斯洛伐克派出醫療隊支援。兩國還建立了"綠色通道",保證必要的人員和物資流動。
更讓人驚訝的是,2008年金融危機后,兩國經濟都遭受重創。時任斯洛伐克總統加什帕羅維奇訪問布拉格時,半開玩笑地說:"要不咱們再合并?"捷克總統克勞斯竟然認真考慮了這個提議。
2009年,兩國政府真的成立了一個工作組,研究重新合并的可能性。民調顯示,60%的斯洛伐克人和55%的捷克人支持某種形式的重新聯合。雖然最后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成行,但這個插曲本身就說明了兩國關系有多好。
捷克斯洛伐克的和平分裂,打破了人們對國家分裂的刻板印象。它證明了,分離不一定意味著對立,有時候保持適當的距離,反而能讓關系更加和諧。就像有人說的:"好籬笆造就好鄰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