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邵逸夫坐在他那辦公室里,推過一張整整1億港幣的支票給對面前翹著二郎腿的蔡瀾說:隨便拍什么,賺虧都算我的!
蔡瀾與金庸、黃霑、倪匡并稱為香港赫赫有名的“四大才子”,在當時,幾乎是一代人的青春,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邵逸夫,開創了邵氏電影王國,捧紅了李小龍、成龍等人,只是20世紀80年代后,邵氏電影公司走了下坡路,如何挽救邵氏的頹勢?思來想去邵逸夫將目光放在了監制鬼才蔡瀾身上。
蔡瀾與邵逸夫在很久很久之前就相識……
蔡瀾的母親洪芳娉女士曾經擔任過邵逸夫孩子的家庭教師,因為母親的緣故,蔡瀾與邵逸夫得以相識,只不過那時,蔡瀾還是意氣風發的少年,渴望闖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
14歲那年,蔡瀾在《南洋商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開始有了些許名氣,16歲時,蔡瀾離開新加坡前往日本留學深造,并開始主攻電影,希望在電影方面有所建樹。
蔡瀾有才華,頭腦又靈活,而且敢于拼搏、不服輸,當時邵氏兄弟在日本開創的影視行業正蒸蒸日上,蔡瀾便在日本為邵氏電影工作。
只是當時的蔡瀾并沒有完全安定下來,他又開啟了新的“流浪”生活,前往了美國、韓國、印度、尼泊爾等地。
一直到1963年,22歲的蔡瀾才定居香港,在邵氏電影制作公司擔任經理。
邵逸夫十分欣賞蔡瀾的才華,為此,二人多次合作,創作了很多經典的影視作品,至少有30多部影視作品,邵氏電影公司在香港獨占鰲頭30多年,曾是香港最為璀璨的影視公司。
然而,卻在1980年開始走了下坡路,這背后又有著怎樣的原因呢?
20世紀80年代左右,因為邵逸夫對方逸華的驕縱,邵氏電影公司內部高層相繼退出,人才流失嚴重,資金管理方面也出了很大的紕漏,嚴重影響了公司的發展。
另一方面,市場競爭加劇,其他影視公司的崛起,吸引了更多的資源,而且市場也開始傾向于從電影轉型到電視劇,韓國電影和好萊塢電影的興起進一步壓縮了邵氏電影的市場份額。
而且,邵氏電影拍攝的大部分都是千篇一律的刀光劍影,群眾們的眼光在發生變化,他們需要新的電影題材來滿足自己的觀影需求,而邵氏電影卻掉進了“老掉牙”的套路里出不來……
在這些原因的共同作用下,邵氏電影公司開始走了下坡路。
常言道,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嘉禾影視不斷崛起,有一舉頂替邵氏電影公司地位的“跡象”,并且主動向才華橫溢的蔡瀾拋出了橄欖枝,希望蔡瀾可以前往嘉禾。
蔡瀾面對人生當中的一個抉擇:是否要離開深耕多年的邵氏電影公司,接住嘉禾拋來的的橄欖枝?
在這樣的情況下,蔡瀾算是“穩坐釣魚臺”的一方,真正心急的反而是邵氏電影公司的“掌門人”邵逸夫。
1980年的一天,邵逸夫主動將蔡瀾叫到自己的辦公室,他對邵氏電影公司的沒落已經看的清清楚楚,可邵氏到底花費了他幾乎一生的心血,就這么任由邵氏“墮落” 下去,邵逸夫實在辦不到。
當蔡瀾推開邵逸夫辦公室的大門,看到的便是緊皺著眉頭,一臉苦大仇深的邵逸夫,邵逸夫的面前是一張1億港幣的支票,顯然,這是邵逸夫想要繼續讓蔡瀾留在邵氏的“籌碼”。
蔡瀾與邵逸夫面對面坐下,相較于邵逸夫的愁眉不展,邵逸夫卻顯得云淡風輕,似乎什么事情都不能入了自己的眼睛。
蔡瀾還是一如往常,瀟灑中帶著些許放蕩不羈,翹起二郎腿,悠哉悠哉。
邵逸夫看到蔡瀾,面色陡然一松,隨后主動將那張1億港幣的支票推到蔡瀾面前,說了一句話:“我們兩個合作了這么多年,這錢你拿走,隨便拍什么,賺虧都算我的!”
誰料,聽到邵逸夫這話,蔡瀾卻根本不為所動,面前的金錢對于蔡瀾根本沒有任何吸引力,蔡瀾活的十分通透,賺錢再多,也是白瞎,只要夠花即可。
況且,蔡瀾從事影視行業,根本不是為了賺錢,而是源于對電影的喜愛,只能算是一種愛好,因此,在蔡瀾看來,一旦將電影和金錢掛鉤,就失去了電影的真諦和意義。
“電影成了生意,那還有什么意思。”
說完這句話,蔡瀾根本沒有任何停留,轉身就離開了,留下邵逸夫一個人坐在辦公室的椅子上唉聲嘆氣。
蔡瀾轉身就去了TVB做美食節目,只為“好玩”,而邵氏電影公司沒了蔡瀾,就相當于主心骨少了一半,后續的發展只能是往下坡路的方向一去不返了。
信息來源:百度百科《蔡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