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智庫戈維尼的最新報告撕開了美國國防工業光鮮外表下的殘酷真相:當五角大樓忙著鼓吹對華脫鉤時,其供應鏈正被中國供應商深度滲透。這份基于國防部機密數據的分析顯示,從核威懾到導彈防御,中國企業在9大關鍵國防領域的供應鏈占比高達9.3%,這個數字甚至超過了部分盟國的參與度。
更諷刺的是,在高度敏感的核現代化領域,中國供應商占比竟達到8%,僅次于美國本土企業。
(圖1)
這種依賴絕非偶然。冷戰結束后,美國軍工復合體在"效率至上"的全球化浪潮中,將供應鏈不斷向低成本地區轉移。
就像華爾街用金融衍生品玩火自焚的故事,國防承包商們也在用"即時生產"的商業模式埋下定時炸彈。戈維尼CEO墨菲·多爾蒂的警告一針見血:"如果明天就爆發戰爭,我們的工業基礎根本支撐不起高強度消耗。"
烏克蘭戰場(如圖1)已經證明,現代戰爭是工業產能的絞肉機,而中美潛在沖突的規模將呈幾何級數放大。
細究供應鏈地圖會發現更觸目驚心的細節。在導彈防御系統領域,每10家一級供應商里就有1家是中國企業;太空領域8%的關鍵部件來自中國工廠。
更隱蔽的是原材料依賴——美國80%的稀土進口源自中國,這些被稱為"工業維生素"的材料,是制造精確制導武器和隱形戰機的命脈。
就像芯片禁令,一旦中國反制原材料出口,F-35生產線可能比超市貨架更快見底。
(圖2)
軍工巨頭的壟斷加劇了這種脆弱性。洛馬、波音等五大承包商瓜分了大部分國防預算,形成封閉的利益同盟。雖然硅谷新貴如安德瑞爾試圖打破壟斷,但拿到的多是研發合同這類"邊角料"。
大公司層層轉包形成的供應鏈,最終往往止步于中國江蘇或廣東的某家鄉鎮企業。這種結構像極了2008年次貸危機時的債務鏈條——表面光鮮的金融產品,底層是隨時可能違約的次級貸款。
小型供應商的困境更令人擔憂。馬薩諸塞州某家百年機床廠(如圖2),可能還在用二戰時期的技術生產潛艇零件;得克薩斯州的電子元件商,老師傅退休后連圖紙都無人能懂。
這些毛細血管般的微型企業,支撐著美國軍工主動脈的運轉,卻因利潤微薄而無力更新設備。墨菲·多爾蒂的調查顯示,近半數軍用零件存在至少一項重大風險因素,這意味著每艘航母都帶著上千個潛在故障點航行。
面對這種系統性風險,"全面脫鉤"更像是政治口號而非可行方案。就像蘋果無法一夜撤離鄭州富士康,軍工復合體也難以立刻切斷中國供應鏈。
(圖3)
烏克蘭戰場給美國的啟示不止于標槍導彈(如圖3)的消耗速度,更揭示了工業動員能力的決定性作用。俄羅斯因制裁失去精密零件供應后,不得不拆洗衣機芯片補充導彈生產。
美國若與中國交手,面臨的將是十倍于當前俄烏戰場的供應鏈挑戰。重建本土產能需要羅斯福新政式的決心——不僅要恢復稀土冶煉等工作,更要重塑整個職業技術教育體系。
軍工復合體的改革注定艱難。既得利益集團會以"國家安全"為名阻撓新競爭者入場,就像傳統車企抵制特斯拉沖擊。但歷史證明,真正威脅國家安全的恰恰是壟斷帶來的僵化。
當五角大樓2024年8000億美元預算的蛋糕被少數巨頭瓜分時,那些能3D打印導彈部件的初創公司反而在車庫苦苦掙扎。這種扭曲的產業生態,比中國供應商更可能成為美國軍工的阿喀琉斯之踵。
總之,這場供應鏈危機本質上是全球化悖論的縮影。當美國用美元霸權收割全球時,必然伴隨產業空心化;當軍工復合體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時,難免犧牲供應鏈安全。要真正解決問題,不能只盯著中國供應商的數據面板,更需要反思冷戰后美國工業政策的根本性失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