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網上讀了一個相關的熱門話題,即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淪陷,在東北盤踞的土匪有沒有抗日?
根據各方面匯總來的資料,其實不難看出,當年東北淪陷后,不少土匪都曾拿起武器抗擊日寇,但是因為自身思想性的局限、缺乏支持,絕大多數揭竿而起的土匪,不是被日偽消滅,就是投降了日偽。
不過,這其中也有骨頭特別硬的,比如高鵬振。
本來對高鵬振的經歷已經夠清楚,但一個很偶然的情況下,我對高鵬振有了個全新的認識。
2021年,遼寧省黨史征集辦調查結論認定高鵬振為中共早期黨員。介紹人是楊靖宇將軍。
一
高鵬振這個人之前在刷的時候,看到過有關介紹,根據史料記載,高鵬振1898年出生于遼寧省黑山縣英城子鄉朝北營子村歪脖山,此人不是粗人,他家境殷實,因此幼年時接受過很好的教育,民國初年時因為軍閥混戰,各地盜匪四起,家鄉民不聊生,曾在當地組織過鄉勇維持治安。
因為反擊熱河都統闞朝璽在阜新的劫掠,高鵬振率領幾十名弟兄投身綠林,還給自己取了個綽號“老梯子”,取步步高升之意。
九一八事變后,高鵬振因目睹日軍暴行,因而返回老家黑山,并于9月27日拉起一支抗日武裝,號“鎮北軍”,從此以后投身抗日之路,他還給隊伍編了《義勇軍誓詞歌》:
“起來!起來!不愿做亡國奴的人們!民族已危亡,山河已破碎,留著我們頭顱有何用?拿起刀槍,攜手并肩,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往前沖,用我們的身軀筑起長城!”
根據歷史考證,此為公認的國歌的前身,后來田漢創作《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就是以此為藍本。
高鵬振是在抵抗日寇的侵略中犧牲的,這段歷史本身沒有曲折,即便是在很早之前,官方沒有認定的時候,高鵬振的事跡就在東三省廣為流傳。
與高鵬振事跡廣為流傳的,是他的中共黨員的身份。
根據黨章規定,加入中國共產黨需要履行極為嚴格的規定,那么高鵬振是如何加入中國共產黨的,他的入黨介紹人是哪個?他所在的黨支部是哪個?
根據2018年第3期《黨史縱橫》發表文章《塵封歷史中三十年的尋覓——中國第一支抗日義勇軍創建者高鵬振的中共早期黨員身份探查》記載,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針對高鵬振黨員的身份就有過調查。
1984年冬,黑山縣縣委召開第四季度黨史征集工作會議,當時會上就有人提出對高鵬振黨員身份進行調查,然而當時出席會議的還有省里的兩位老同志,兩位老同志在會上就強調:
“高鵬振的中共黨員身份省里已經調查過,并且有了結論,你們就不要再做重復勞動啦!”
根據當年出席該會議的老同志,如參與抗日義勇軍史料工作編撰的冀中枕、縣黨委黨史辦主任趙昆剛、大虎鄉黨史征集員張德東都給予了證實。
高鵬振(即老梯子)入黨介紹人是時任中共撫順特支書記張貫一,1930年4月(不確定是陰歷還是陽歷)入黨,1932年4月進行大虎山、五臺子、白旗堡、趙屯子等戰斗后,中共滿洲省委進行黨員登記時,曾確認這件事。
根據黨史資料考證,張貫一是當年楊靖宇在東北從事地下工作時期的化名(包括楊靖宇這個名字本身也是個化名)
以上資料出自黑山縣大虎山鎮黨史資料征集員張德東查閱并摘抄新民縣大紅旗黨史征集辦的調查材料《中共滿洲省委九一八事變前后情況調查》。
錦鐵分局在《關于中共溝幫子特支大虎山支部征集材料》中也提到了:
“老梯子入黨時間,據新民車站、高臺山車站、巨流河車站、馬三家車站聯合調查,據柳河溝、大紅旗車站聯合調查,應是義勇軍攻打大虎山、五臺子、白旗堡,趙屯日軍據點后,1932年4月,楊靖宇向滿洲省委反應老梯子很能干,可靠,遂發展為中共地下黨員?!?br/>
那么,既然在八十年代已經確定高鵬振是中共黨員,為什么遼寧省委一開始不予以確認呢?
二
答案也很簡單,因為有分歧。
根據資料記載,在蘇區入黨需要履行嚴格的手續,不少開國將軍回憶他們當年在蘇區入黨的經過,甚至還有極為莊重的宣誓儀式,并且在蘇區入黨的黨員,他們對宣誓儀式是非常重視的。
可在白區發展黨員,就不是那么容易。
在白區入黨的黨員,一般都不履行常規的手續,即一般不搞入黨宣誓儀式、入黨介紹人以及單位的名字也都用化名,而且也不可能留下文字檔案記錄,比如最關鍵的入黨申請書。
以上主要也是考慮到黨組織安全問題。
這么一來,想要證實高鵬振的黨員身份就更加困難。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有關高鵬振入黨的親歷者雖然都不在人世,但卻有不少接觸過高振鵬老部下、當年義勇軍的將士,他們都稱高鵬振是中共黨員,他的行動都是受組織領導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高鵬振與楊靖宇的關系。
楊靖宇是中共黨員,有名的抗日英雄,東北抗聯的創始人,他是1929年受組織委派前往東北的,并出任中共撫順特支書記,并以張貫一的化名在撫順煤礦工作,恢復被敵人破壞的黨組織。
根據撫順市望花區黨史資料征集辦公室調查材料《中共撫順特支》記載,楊靖宇1929年春被調往撫順后,期間與來自磐石、西豐、奉天等地的人有較多的往來,而且明確指出,與來自奉天的“老梯子”有過三次往來。并稱他們“每次都談到深夜,在反帝反封建,科學救國等話題談的很投機。”
從合理的角度去推測,楊靖宇與高鵬振之間的接觸,符合當時黨組織在白區發展黨員的流程。當然,這也只是推測。
有個特別有意思的點,高鵬振在被發展加入中國共產黨前,他首先是一名國民黨黨員。
有份權威史料可以證實。
根據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辦的《軍事雜志》在1933年第65期刊載的一篇文章《高鵬振血戰倭敵》記載:
“高鵬振,遼寧黑山縣朝北營子人,家本小康,民國六年,由民國私立文會中學畢業,感受平等自由思潮,國家思想,更為濃厚,十四年加入國民黨,受主義訓練,因之對革命抱有決心?!?br/>
按文中記載,民國十四年即1925年,由于《軍事雜志》系國民黨官方出版,刊載資料較為可信。
高鵬振加入國民黨的1925年正值大革命時期,當時國共雙方處于第一次合作時期,因此在推測中,不排除高鵬振當時曾與中共有過接觸,并且有所好感。
因此在楊靖宇抵達撫順后,比較早的與高鵬振取得聯系,而高鵬振對楊靖宇一見如故。
否則沒辦法解釋,1929年楊靖宇到撫順時,正值大革命失敗,舉國白色恐怖之際,高鵬振一個國民黨黨員,見到楊靖宇這樣一個共產黨人,不去舉報,反而為其發展地下黨組織提供便利。
當然,這期間到底發生了什么,各方面資料記載的都很模糊,因為在1930年3月,高鵬振與駐扎黑山縣新立屯鎮的東北軍廖旅楊德新作戰,并在戰斗中負傷,期間在奉天南站日本租借地療傷。
三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高鵬振因親眼看到日寇殘暴,于是返回老家黑山,拉起一支隊伍抗戰,自號“鎮北軍”,距離九一八事變也不過只有九天。
1931年10月10日,高鵬振改變了過去土匪的做法,改鎮北軍為東北國民救國軍,高自任司令。
這也是九一八事變以后,活躍在東北大地上的第一支抗日武裝力量,而且如果能證實高鵬振黨員身份的話,那么這支隊伍就會成為中共在九一八事變以后,在東北領導的第一支抗日力量。
高鵬振率領的東北國民救國軍因為吸收了不少原東北軍軍官發展的很快,并且逐漸正規化,當時已經撤到錦州的遼寧省府對這支武裝力量十分重視,還特別授予番號東北第四路抗日義勇軍二團團長、第十二路抗日義勇軍騎兵支隊司令。期間高鵬振積極應對日偽當局對他又拉又打的政策。
應該指出的是,當時中共滿洲省委以及各地黨團組織在九一八事變后,也派出了兩百多名黨、團員和反帝大同盟、反日會骨干到各路義勇軍中工作,推動東北抗日。
1931年11月初,中共北平市委、軍委派遣馮基平、李兆麟、王希凡、董弼臣等人組成特派組來到東北第四路抗日義勇軍做工作,并在高部發展黨組織。當時在高部任職的北平救國會成員王立川,也是在同期被吸收入黨。
馮基平率領的特派組撤離后,組織上又派了李宇明、李震東和李榮昌組成了新的特派組。此三人后來被稱為高鵬振部的“三李”。其后高部多次軍事行動上,都有中共地下黨組織的身影。
很難想象,如果沒有高鵬振的支持,中共地下黨組織何以能數次派特派組到高部從事兵運工作?
另外還有一個歷史細節,就是高鵬振部在1932年,多次為楊靖宇在磐石縣的抗日武裝提供武器裝備。
原來在高部任團長的劉樹仁在那個特殊年代被打成反革命分子遭到批斗,就在批斗大會召開之前,劉樹仁交代當年在“老梯子”指示下護送軍火給楊靖宇部。
劉樹仁以及當年參與過給楊靖宇部送裝備的朱榮武在交代這段經歷時,都曾提到過一件事:
“我知道楊靖宇是共產黨,“老梯子”與楊靖宇是一路上的人?!?br/>
也因為這個緣故,在那個動亂年代,紅衛兵對劉樹仁、朱榮武基本上就不怎么批斗了。
1937年四五月間,為了保存實力,高鵬振將隊伍化整為零,他與兩位參謀長只率60多人轉移,不料在康平境內遇到日偽警察討伐隊,在戰斗中,李宇明、李震東均中彈負傷。
當時,李宇明傷勢尤為嚴重,曾拉著高鵬振的手囑咐:
“對不起老同學、高司令,我不能完成黨交給的任務了,我們已經被包圍,大勢已去,你如逃出去,一定到長城一帶繼續堅持抗日!”
犧牲前,李宇明還埋怨身邊的李震東:
“你白當參謀長了,做事不果斷,不支持我上熱河的意見,有負黨的重托,沒有完成任務,我今去矣!”
根據查閱相關資料可以得知,以上資料出自高鵬振兒子張汝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回憶文章《回憶我的父親高鵬振》,而本文相關人等的對話,則是出自高鵬振的日記。
李宇明在去世前,當著高鵬振的面說自己沒有完成黨交付的任務,顯然他這句話,不太可能當著一個非黨員的面如此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