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在渡江戰役的漫漫硝煙中,三野88師一戰便俘虜了敵312師的副師長“李長亨”,可對方不僅毫無懼色,甚至提出一個驚人的請求:“請代我向周恩來發一封電報!”
而他要求的電報內容只有短短8個字——“我黨有無黎強同志?”,第88師在團長錢伸夫的擔保下發出電文,2天后便接到中央急電:“李長亨,正是黎強。”
明為敵軍副師長的俘虜“李長亨”,實為中共培養的王牌特工黎強,潛伏敵營十年,以一聲暗號叩響歸途,一場發生在隱秘戰線上的特工傳奇也由此浮現。
一、暗戰序章:從熱血青年到“中統新星”
黎強,1915年4月四川安岳生人,那時的他還叫本名“李碧光”,青年時期受到已經入黨的表哥姚仲署的影響,清醒地認識到國家的落后和貧瘠,想要改變國家命運和個人未來,只有革命才行。
1935年,剛年滿20歲的李碧光入學成都師范,并在地下黨周俊烈的影響下加入了解放先鋒隊,積極投身到抗日宣傳工作當中。
3年后,表現優秀的李碧光接受組織的安排,化名“李唯平”前往延安進修,在抗大期間他結識了同窗好友錢伸夫,并完成了特工相關的培訓課程。
1939年,中共諜戰陣線負責人董必武私下找到了李唯平,并給了對方一個艱巨而光榮的任務,返回四川,混進國民黨軍統或者中統秘密潛伏。
為此,董必武還特別叮囑李唯平,回到川地后他就用回本名“李碧光”或者曾用名“李長亨”,而在延安期間使用的“李唯平”則不要再用,當他必須和組織聯系時,代號“黎強”便是雙方相認的唯一暗號,“黎強”的上線只有兩個人,一個是董本人,一個則是周恩來。
在“李碧光”和“李長亨”兩個名字的抉擇中,最終李長亨重新在四川現身,并借助舊友翟自湘的人脈網絡,很快便“偶遇”到了周壁成,對方正在國民黨組訓處任職。
按照預設的計劃,借助周壁成作為結交國民黨官員的踏板,本就長袖善舞的李長亨很快便被國民黨吸納,并成為了中統的基層小人物一枚。
沒等到硬熬資歷的那一刻,在李長亨加入中統沒幾天,中統內部便爆發了一起情報泄密案。
原來,一份老蔣非常重視的情報在成都被泄密,而經手的人員只有中統,被老蔣罵了個狗血噴頭的徐恩曾當即下令徹查。
本來坐觀其變的李長亨,意識到這是個絕佳的上位機會,便毫不猶豫地將自己的“發現”報告給了上級孫云峰,只因他無意間看到過一個不起眼的外勤偷偷調閱過那份情報。
面對中統的審訊拷打,那個外勤很快認了罪,李長亨則儼然成了中統領導層眼中的大紅人。
在這樣的便利條件下,李長亨多次將探聽到的絕密情報上報給了黨組織,可以說不少藏身在圣地延安的國民黨特務分子的潛藏身份敗露,都離不開他強大而準確的情報支持。
二、虎穴十年:刀尖上的情報舞蹈家
踏入中統核心后的李長亨,深知自己潛伏在敵人陣營,特別是在中統這種本就充斥著猜疑和甄別的特務機構中,必然會面臨著重重危險,但他每一日,都毫無畏懼。
怎樣在充斥著惡魔的中統里面,尋找絕密情報的突破口,這個問題擺在李長亨面前很久,最終他也選定了一個目標——葉申之,中統第三科的科長,掌管著極為關鍵的“特情”資料。
起初,李長亨并不敢打草驚蛇,只是一味地和葉申之搞人情交際,等到關系熟了的時候,他便開始隔三差五地請對方喝酒,但每一次,都按捺住了內心對第三科情報的沖動。
一次,帶著美酒的李長亨造訪第三科葉申之的辦公室,等對方吩咐手下退避后,兩人便開始了推杯換盞的酒場爭雄,只是這一次,葉申之的酒量沒扛住,最終酒力不支趴伏在辦公桌上呼呼大睡。
眼見機會到來,李長亨仍不忘試探對方是否在裝睡、有沒有可能是針對他專門設計的一場內部甄別,但在他確認葉申之確實酒醉之后,對方身上的鑰匙便成了李長亨的“戰利品“,附帶贈送的便是對方保險柜中的潛伏特務名單。
等到這份名單傳回延安,組織上也把這些特務監視了起來,等到對方露出馬腳時才雷霆抓捕,有效地避免了李長亨身上泄露情報的嫌疑。
三、電報之謎:八字暗號與歷史回響
1949年初,李長亨所在的補訓總隊被改編成了第312師,他也當上了副師長,但他不僅沒有按照老蔣的命令加強練兵,反而偷偷削減士兵的軍訓強度,有效地加速了部隊戰力潰散的速度。
而第312師一整個師的兵力,被我軍三野第88師全部打爆俘虜的“驚人戰績”,背后也是有李長亨的大功勞的。
面對審訊組的審訊,本應該是“戰俘”身份的李長亨卻并未有半點垂頭喪氣的神色,只是請求幫他個忙,給周恩來發個電報,內容只需8個字——“我黨有無黎強同志”。
直接聯系周恩來?這種事情著實高效,但李長亨又拿不出證明自己身份的證據,兩相爭執之下,一個人的經過給此事帶來了轉機。
李長亨對那人大喊,“申夫,我是李唯平啊!”,對方聽聞此言也是一愣,他錢伸夫并沒認出眼前這個人,但他記得自己當年在抗大的同窗好友李唯平。
在錢伸夫的擔保下,李長亨的電報迅速發給了中央。
三天后,組織回電,信息也很簡單,“李長亨,就是黎強,請速送往北平”。
時隔多年,董、周兩位領導再次與“黎強”相逢,也是慨嘆對方在隱蔽戰線做出的突出貢獻,“敵營潛伏10年,你真的辛苦了!”
特工黎強同志,用十年潛伏敵營的孤影印證了一句話:歷史不僅存在于烽火硝煙中,有時也可從無聲處聽見革命的驚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