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超”聯賽激戰正酣,常州隊一分未得、一球未進,穩居江蘇“十三妹”。
“蘇超”聯賽吸引無數球迷目光,各種熱梗層出不窮。尤其是常州隊幾輪比賽遭遇全敗,被網友戲稱為從“常州”輸成“川”。
盡管賽場失意,但常州卻借此成為熱度最高的城市。從推出“9.9元門票+蘿卜干炒飯”套餐到A級景區免門票,從發起“筆畫保衛戰”到巧用“侏羅計”元素,從順勢推出恐龍妹文創周邊到“街邊燒烤店都能贊助‘蘇超’”,常州穩穩接住了網友們的熱梗,看似在賽場上輸了,實則在網絡熱度上成了最大贏家。
在此背景下,常州政府開始“放大招”。6月29日,常州市委常委會召開會議,研究了《常州市足球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下稱《行動計劃》)。《行動計劃》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青少年足球,加強校園足球普及推廣,強化專業隊伍建設,積極開展群眾體育活動,推動體育與文旅等深度融合,為常州足球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擘畫了清晰藍圖。
“一方面,球隊成績不理想反映出競技水平的不足;另一方面,球迷支持熱度不減又顯示出群眾對足球的熱愛和參與度較高。”財經評論員徐浩平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這種矛盾現象顯示,在推動足球發展時,不能只注重競技成績,而要充分利用群眾基礎,將雙方結合起來,實現競技水平與群眾參與度的共同提升,“常州群眾足球基礎較強,為足球事業的后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群眾土壤”。
實際上,這并非常州首次關注足球發展。早在2021年,《常州市“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就提出重點將足球等基礎大項布局全市中小學,大力推廣校園足球,加大足球發展專項資金投入力度,研制引進足球專業人才進校園的方案。充分依托常體足球俱樂部,探索人才培養和市場運行協同發展道路,大量引進、吸納優秀足球專業人才,打造優秀教練員團隊,擴大足球人口。
2023年,常州市體育局印發《促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進一步提及合理布局足球等運動項目產業,加快建設完善足球訓練基地等,引進足球等品牌價值高、市場前景廣、國際影響力大的重大體育賽事,鼓勵社會資本組建足球等職業俱樂部。
不過,常州市體育局方面此前也坦言,常州雖是江蘇經濟重鎮,但長期缺乏優秀的職業足球俱樂部,優秀球員外流、青訓體系薄弱等問題突出。
2021年,體育總局《全國足球發展重點城市建設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到2025年重點城市青少年足球人口占比達50%,每萬人擁有1塊足球場地。業界認為,常州如果能借這次“東風”,將校園足球與職業青訓體系銜接,有望破解“人才斷層”難題。
足球不僅是競技運動,更是龐大的經濟生態系統。尼爾森數據顯示,中國城市足球興趣人口占比32%,龐大的人口基數為中國足球帶來了數量龐大的球迷,僅城市人口中的球迷人數就達到了1.87億人,超越五大聯賽所屬國總和。
在徐浩平看來,常州若能通過足球賽事、青訓旅游、體育消費等場景激活這一市場,可打造“足球+文旅”新業態。國家體育總局《“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將足球青訓列為重點,提出擴大足球人口、完善賽事體系等舉措。常州《行動計劃》中“推動體育與文旅深度融合”的表述,正是對這一政策的本地化實踐,通過舉辦青少年國際邀請賽、建設足球主題公園等方式,讓足球成為城市文化的新名片。
不僅是常州,6月13日,《鹽城市推動足球改革發展“4個100”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提出到2027年以“4個100”行動為抓手,推動全市足球改革發展。這表明各地都在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的足球發展道路。
徐浩平指出,從常州的情況來看,其優勢在于計劃緊扣國家戰略,將青少年普及、專業建設、產業融合納入統一框架。例如,通過校園足球覆蓋全體學生,可快速擴大足球人口基數;通過強化專業隊伍與職業俱樂部合作,可為青訓球員提供上升通道;通過體育與文旅融合,可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形成“政府引導、市場參與”的良性循環。
“這種全方位、多層次的發展模式,為常州足球乃至中國足球基層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徐浩平說。
記者 潘潔
編輯 潘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