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每天都咳嗽,是不是感冒沒好?可這次,他咳了半年。”一位患者家屬曾在門診時哽咽地說。半年后,確診肺癌晚期。
癌癥,從來不是突如其來的“晴天霹靂”。越來越多研究表明,癌癥在確診前半年,身體早已悄悄發出警告,只是我們大多視而不見。
你有沒有注意到,身邊的某人最近反復疲勞、體重下降、莫名腹脹?或許你自己也有類似經歷。別以為是小毛病,可能正是癌癥前的“求救信號”。
今年央視“健康中國行動”特別報道中提到,我國每年新發癌癥病例超410萬人,平均每分鐘就有8人被診斷為癌癥。但其中超過一半的患者,在確診時已是中晚期。
為什么癌癥總是“發現得太晚”?答案或許就藏在我們忽視的那些日常小事里。
拿王阿姨來說,65歲,一直身體不錯。春節后,她總覺得飯量變小,吃幾口就脹,偶爾還便秘。她以為是上火,喝點涼茶應付過去。誰知,清明節后腹脹更嚴重,送醫一查,卵巢癌晚期。
這并非個例。臨床中,大量癌癥患者在確診前半年,都曾出現過一些“非典型”癥狀。它們沒有劇烈疼痛,不影響生活節奏,因此往往被忽略。
復旦大學腫瘤醫院一項研究指出,逾70%的癌癥患者在確診前半年有過不同程度的不適,但僅16%的人選擇就醫。
這7種早期信號,值得每一個人警惕:
一,持續性疲勞,不明原因的乏力感。明明睡得夠,但總覺得累,走兩步就氣喘,爬樓像翻山。這類疲勞如果持續超一個月,需警惕白血病、肝癌等可能。
二,體重驟減,且無節食運動行為。短期內瘦了5公斤以上,很可能是消化系統或胰腺等惡性腫瘤作祟。中醫講“形氣俱損,必有內因”,此類“無故消瘦”應及時就診。
三,食欲下降、腹脹、便秘交替出現。女性尤其要警惕卵巢癌、胃癌;男性則需排查肝膽胰病變。中醫認為“脾為后天之本”,脾胃不調,腫瘤易生。
四,慢性咳嗽,久治不愈。長期干咳、咯血、聲音嘶啞、胸悶氣短,尤其伴吸煙史者,要高度懷疑肺部腫瘤。
五,皮膚或口腔反復潰瘍。三周以上不愈,尤其是單側潰瘍、邊緣硬、出血,需排查舌癌、口腔癌等。中醫稱“虛火久郁,毒邪內陷”,可對照辨證調理。
六,黑便、血尿或月經異常。便中帶血、顏色發黑,可能是胃腸道出血;血尿則關系到腎膀胱。女性如絕經后又出血,務必排查子宮內膜病變。
七,淋巴結腫大、無痛性硬塊。頸部、腋下、腹股溝出現無痛腫塊,不一定就是“上火”,有可能是淋巴瘤或乳腺癌的早信號。
這些信號不是“癌癥專屬”,但它們是身體的紅燈。不等于確診,卻值得重視。
很多人疑問:“為什么癌前癥狀這么難察覺?”因為早期癌癥發展緩慢,癥狀輕微,常被誤認為“亞健康”或“小毛病”。
癌細胞在體內生長,往往需數年甚至十多年。但在最后半年,它們可能突然開始“狂奔”,突破免疫防線,形成實體瘤或轉移灶,于是病情迅速惡化。
從中醫角度看,癌癥的發生涉及“氣滯、痰凝、瘀阻、毒聚”,而這四者往往因“情志不暢、飲食失節、勞倦內傷”所致。這正是現代人生活方式的真實寫照。
熬夜、久坐、情緒壓抑、飲食油膩,都是“癌前狀態”的土壤。中醫強調“未病先防”,正是要在人感覺“沒事”的時候,就開始調理身體、疏通經絡、補益正氣。
那我們到底該怎么做?這不是恐嚇,而是提醒。早期篩查,是發現癌癥的“黃金窗口”。
國家衛健委發布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中明確提出,推動高危人群癌癥篩查常態化,尤其是肺癌、乳腺癌、胃癌等高發類型。
建議40歲以上人群,每年進行一次基礎腫瘤篩查,尤以家族史、吸煙、飲酒、多年慢病者為重點。
西醫強調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中醫則主張調理體質、改善內環境。兩者結合,能更好地預防癌癥發生。
在臨床中,常見“中西結合”的成功案例。如一位乳腺癌術后患者,術后半年通過中醫辨證調理,改善了術后疲勞、失眠等癥狀,同時輔助免疫治療,提升生活質量。
癌癥不是一種孤立的病,而是一種“全身性失衡”的結果。它反映出身體長期的代謝紊亂、免疫異常與心理壓抑。
在我接診的眾多患者中,有一個共性:他們在半年內身體其實已經在“喊救命”,只是沒人聽懂。
聽懂身體的語言,從反復的“小問題”中看到“大隱患”,就是對自己最大的負責。
不要等到體檢報告驚現“腫瘤標志物升高”,才追悔莫及。健康,不是等來的,是“守”出來的。
做到“三早”原則,是目前防控癌癥最有效的方式。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不僅能降低死亡率,也能提高治愈率。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健康焦慮”,更需要“健康常識”。希望你看到這篇文章時,能為自己和家人多留一個心眼,也許就能提前“撥掉”癌癥的引信。
別讓身體一次次的提醒,最終換來一句“要是早點檢查就好了”。
健康,從認識身體的信號開始。
參考文獻: [1]王潔,張斌,孫燕.我國癌癥早診早治的現狀與策略[J].中華腫瘤雜志,2024,46(2):85-89. [2]李強,馬麗,陳志強.腫瘤早期篩查與健康管理結合模式探討[J].中國腫瘤臨床,2023,50(18):927-930. [3]張穎,張建寧.癌癥“未病先防”的中醫干預思路[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23,29(10):1358-1361.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如有身體不適請咨詢專業醫生,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識,做您的線上專屬醫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