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企業數智供應鏈生態共建”論壇在京召開
6月28日,由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主辦,《中國石油石化》雜志社、《國企》雜志承辦的2025能源產業生態論壇在北京昌平成功舉辦。
本屆論壇以“面向‘十五五’,加速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為主題,旨在匯聚政產學研各界智慧,共謀能源轉型之路,共繪綠色發展藍圖。
下午,三個主題論壇同時進行。其中,“能源企業數智供應鏈生態共建”主題論壇吸引了來自能源企業和能源產業鏈相關企業等百余人參會,其中包括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互聯網經濟研究室主任李勇堅;京東集團數智供應鏈專家張高旗;中國石化物資裝備部總經理,國際事業公司、物資裝備公司執行董事孔小強;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供應鏈管理部副主任張又新;中國大唐集團有限公司供應鏈管理部副主任劉朝紅;中國電能成套設備有限公司總會計師沈小龍;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采購與物資管理中心副主任孫曉明;華潤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波;中節能生態產品發展研究中心綠色供應鏈研究部副主任潘愛民。
該論壇分四個環節進行。在領導致辭環節中,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秘書長李凡提出“數字賦能、綠色低碳、開放協同”三大建議,邏輯清晰且舉措務實,彰顯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的前瞻眼光與責任擔當,兼具戰略高度與實踐引領性,為行業生態共建指明方向。其一,以數字賦能打通能源供應鏈全鏈條,借數智化重構傳統體系,統籌國內外安全建設,推動技術深度融合,實現從被動響應到主動預測的升級。其二,以綠色低碳重塑全周期管理,將“雙碳”目標融入全鏈條,推動能源替代與循環經濟,讓綠色成為供應鏈底色。其三,以開放協同構建全生態體系,打破邊界壁壘,推動多領域深度合作,借“一帶一路”與全球伙伴共建國際競爭力供應鏈網絡。李凡強調,能源企業需以政策為契機,加速從傳統供應鏈模式向數智化、綠色化轉型,在整合資源、優化布局的過程中提升行業競爭力。
在主題演講環節中,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互聯網經濟研究室主任李勇堅指出,政策層面我國正從“分散采購”向“全國統一大市場”轉型,技術層面AI大模型推動采購從“經驗決策”向“智能決策”跨越。同時,他強調業采融合、自動化、綠色化等趨勢將重塑行業格局。“業采融合”打破采購與業務邊界,通過整合業務發展、采購管理、資產運行三個全生命周期,實現綜合成本最小化。
京東集團數智供應鏈專家張高旗表示,數智化供應鏈正在重塑政企采購生態,京東集團通過技術創新與場景化服務,幫助客戶構建可信韌性供應鏈,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產業轉型貢獻力量。與此同時,針對能源行業的特殊需求,京東集團推出定制化解決方案。在煤炭、電網、石油化工等細分領域,通過整合1000萬+SKU自營貨品與全國3200萬㎡倉儲物流網絡,實現從采購到履約的全鏈路優化。他介紹,某國有能源企業引入京東解決方案后,2024年GMV突破20億元,訂單量超100萬筆,偏遠地區物資配送時效提升40%。
在案例分享環節中,中國石化物資裝備部總經理,國際事業公司、物資裝備公司執行董事孔小強指出,公司通過構建集中統一、標準規范的業務流程體系,覆蓋業務流程架構、總圖等,涉及11大業務范圍、38個流程組與181個單元流程,對照梳理78項制度、247項內控點,從執行端筑牢風險防控根基,為供應鏈高效運轉定規立矩。其中,精益管理成果亮眼,合同智慧管理表現突出。
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供應鏈管理部副主任張又新指出,創新搭建的供應鏈管理架構頗具特色:供應鏈部、采購中心與57家二級單位、480余家基層企業形成三級聯動。這套體系已實現“兩級集采較概算節約資金503.96億元”“閑置物資調劑8596.43萬元”的顯著效益,為綠色轉型奠定了堅實的管理基礎。
中國大唐集團有限公司供應鏈管理部副主任劉朝紅構建“兩橫兩縱”管理體制與“3+N”制度體系,將綠色標準嵌入全流程。《供應鏈發展規劃》明確“精益化、綠色化、數智化”五化路徑,在招標采購中設置10分“綠色低碳”評分項,要求一級采購設備供應商100%通過綠色低碳評價。以光伏組件為例,通過碳足跡核算發現硅料生產環節碳排放占比達42.4%,據此推動供應商優化工藝,實現單位產品碳減排15%。
中國電能成套設備有限公司總會計師沈小龍指出,國家電投強化供應鏈安全,推進國產化替代。“國和一號”主泵100%國產化,中國重燃透平葉片材料實現完全國產,首臺樣機國產化率95%。建立九項指標風險評估模型,應用卡拉杰克模型管理1252家供應商,外資供方占比4.6%。核電領域設置6項核心設備應急采購清單,完成14臺機組關鍵設備聯儲聯備,廉江1號反應堆壓力容器跨項目調配化解供貨風險。
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采購與物資管理中心副主任孫曉明指出,三峽集團聯合產業鏈上下游及科研院所,取得146項綠色低碳技術成果。全球首個漂浮式海上風電工程實現“從0到1”突破,多源有機質礦山修復技術使重金屬污染降低60%以上,相關成果入選國家級綠色技術創新案例。在綠色運營領域,集團建成全國首個“三星級零碳倉庫”,投用全球最大電動力船,2024年通過可回收包裝減碳8000噸,綠色倉儲物流體系初具規模。
華潤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波表示,潤蒼南海上風電項目作為我國首個運營的平價海上風電項目打破了“海上風電必高價”的行業認知,證明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優化和全產業鏈協同,海上風電完全能夠實現平價開發。他強調,供應鏈協同是降本增效的“牛鼻子”,資源集約與環境融合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中節能生態產品發展研究中心綠色供應鏈研究部副主任潘愛民表示,中節能創新提出“產品-環節-供應商”三位一體管理模式,將綠色屬性貫穿供應鏈各環節。在產品端,聯合中石化潤滑油公司制定全球首個潤滑油產品類別規則(PCR),填補國際標準空白,推動EPD(環境產品聲明)認證成為國際市場“通行證”;在環節管理上,開發碳績效管理工具,實現從綠色設計到廢舊回收的全流程數據溯源;在供應商管理方面,通過EcoVadis平臺建立動態評價機制,將綠色績效嵌入采購評分體系,帶動上下游企業開展綠色改造。目前,該模式已在中航工業等央企供應鏈中落地,推動采購環節碳強度下降15%以上。
在互動交流環節中,劉朝紅、潘愛民、王永亮、方業等圍繞核心問題展開深入探討,為行業發展提供新思路。論壇尾聲,主持人宋光總結指出,數智供應鏈是能源行業應對需求波動、提升競爭力的核心引擎,更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抓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