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理宗執政后期,逐漸對處理朝政失去了熱情,反而沉溺于宴飲、游樂與女色之中。在理宗的寵愛下,閻氏恃寵而驕,權勢大增;驕橫放肆,恃寵弄權。一些投機鉆營的小人,都走她的門路。閻貴妃與馬天驥、丁大全、董宋臣等奸臣內外勾結,狼狽為奸,沆瀣一氣,趕走宰相董槐,史稱“閻馬丁董”。同時,恃寵亂政,結黨營私,排除異己,陷害忠良,引起很多忠臣不滿。有人在朝門上題了八個大字:“閻馬丁當,國勢將亡。”
這四人又與權臣賈似道明爭暗斗,打擊迫害,把朝政搞得亂七八糟,民怨沸騰。此外,閻馬丁董四人還強奪民田,招權納賄,作惡多端,無所不為,使得南宋本就不大穩定的朝局,愈發的混亂起來。景定元年(1260年)七月,閻氏去世,謚號為“惠昭”。
宋度宗趙禥
昭儀王清惠(生卒年不詳):聰慧靈秀,多才多藝。從小如花似玉,有傾城之色。后來入宮當了女官,不僅天生麗質,姿容秀美,聰明伶俐,還有過目不忘的本領,受到了趙禥(即宋度宗)的寵愛。趙禥登基,封王氏為會寧郡夫人。不久,進封昭儀。
德佑二年(1276年)正月,元兵攻陷臨安(今浙江杭州)。理宗的謝皇后、度宗全皇后不顧文天祥、張世杰等人反對,帶領年僅六歲的恭帝趙顯出降。三月,王清惠隨恭帝及帝宮三千人被俘北上。途經北宋時的都城開封夷山驛站時,望著昔日的大宋河山,繁華落幕,勾起王清惠深切的亡國之痛,憤然在驛站墻壁上題了一闕詞《滿江紅·太液芙蓉》:太液芙蓉,渾不似、舊時顏色。曾記得、春風雨露,玉樓金闕。名播蘭馨妃后里,暈潮蓮臉君王側。忽一聲、鼙鼓揭天來,繁華歇。龍虎散,風云滅。千古恨,憑誰說。對山河百二,淚盈襟血。客館夜驚塵土夢,宮車曉碾關山月。問嫦娥、于我肯從容,同圓缺?
這首詞用韻凄促,描寫了國家破滅后,詞人內心的悲痛之情。數月后,此詞被挾迫北行的謝太后看到,因而傳遍中原。是時,文天祥兵敗被俘,被押解去大都的途中,見到此詞。不僅和了一首,還又代作了一首。即《滿江紅》:試問琵琶,胡沙外,怎生風色。最苦是、姚黃一朵,移根仙闕。王母歡闌瓊宴罷,仙人淚滿金盤側。聽行宮,半夜雨淋鈴,聲聲歇。彩云散,香塵滅。銅駝恨,那堪說。想男兒慷慨,嚼穿齦血。回首昭陽離落日,傷心銅雀迎秋風。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甌缺。文天祥表達了不附和新興王朝的志向,代王清惠表達了忠貞不二。寫后,猶覺詩興難消,有許多心情要表達,又寫了一首和作。
輾轉來到蒙古大都后,元世祖忽必烈早知王清惠的橫溢才情和秀麗容顏,有意把她納入后宮。王清惠堅決拒絕,出家為道士,道號沖華,以道士的身份照顧并教授年已六歲的亡國之君趙顯。趙顯遷徙到天山一帶,王清惠忠心事主隨行。心儀王清惠未果的宮廷樂師、詞人汪元量,以黃冠道人身份南歸時,王清惠曾作《送水云歸吳》相贈。最終,王清惠客死北地。現存詩詞四首,將個人遭遇與國破家亡、去國懷鄉融于一爐,格調低回悲壯。
題外話:宮廷樂師與皇帝妃子演繹的傳奇
德祐二年(1276年)三月,宋度宗與后宮三千人被俘北上。昔日的金枝玉葉們,愁云慘霧,凄凄慘慘戚戚。昭儀王清惠出身名門,又被度宗寵愛多年。此前有多風光,此時就有多落寞。她在經過宋都城汴梁(今開封)夷山驛站時,提筆在峭壁上寫下了《滿江紅》:“太液芙蓉,渾不似、舊時顏色。曾記得,春風雨露……千古恨,憑誰說?”生長在皇宮太液池里的荷花,天之嬌貴,如今卻失了顏色,枯萎凋零。千古長恨,向誰訴說。
王清惠很快隨著戰俘隊伍走過去了,只有詩句留在峭壁上。幾個月后,樂師汪元量等另一隊宮廷戰俘途經夷山驛站。他無意中發現了王清惠的題詩,激動得無以言表。將題詩抄錄下來,稟報戰俘之首謝太后。太后感同身受,命人廣泛傳抄此詞,《滿江紅》迅速傳遍大江南北。深宮妃子的才情和遭遇,連同山河破碎的點滴,永遠寫進了歷史。
緣起一霎那,心動不由人。汪元量在王清惠的詩詞后面,和詞一首:“人去后,書應絕。腸斷處,心難說。更哪堪杜宇,滿山啼血!”字字都有相思意,句句都是斷腸淚。到了元大都,汪元量千方百計尋找王清惠。輾轉出獄后,汪元量找到了王清惠。此時,王清惠已出家為道,道號沖華。汪元量傷心欲絕,追隨著王清惠的腳步,也出家做了道士。王清惠和汪元量,一闋詞,兩個人,一段情,被淹沒在歷史的云煙深處,只有詩詞依然傳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