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華夏治水始祖是兩岸同胞感恩先祖、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和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6月30日,第七屆海峽兩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動在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開幕。活動以“尋根大禹故里·傳承中華文明”為主題,海峽兩岸大禹研究專家學者、臺灣各界代表、大禹后裔代表、大禹遺跡地代表等200余人齊聚大禹故里,共襄盛舉,傳承華夏精神,賡續民族精神血脈。國臺辦交流局副局長孫廣星,四川省臺辦副主任劉浩,綿陽市委常委李南希,臺灣工黨主席晏揚清,臺北市夏氏宗親會理事長夏發凡等兩岸嘉賓出席活動。副市長黃波主持開幕式,縣委書記李昊天,縣委副書記、縣長周福蘭,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李光輝,縣政協主席王軍等四大班子在家領導出席開幕式。
劉浩在致辭中表示,大禹作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凝聚著智慧、勇敢、奉獻與團結的精神特質。大禹所代表的治水功業、山河一統之志與文化根脈意識,已熔鑄于兩岸同胞的血脈之中。兩岸同胞共同追思華夏治水始祖,對于增進兩岸血脈情誼、弘揚傳統文化、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他從四川悠久的歷史孕育了包括大禹文化在內的深厚文化,四川發展的萬千氣象體現著大禹創新精神的世代傳承,四川是兩岸青年弘揚大禹奮斗精神實現人生價值的筑夢熱土三方面,向與會兩岸嘉賓推介四川。期待更多臺灣同胞來到四川,切身感受“錦繡天府·安逸四川”,歡迎臺灣青年把四川作為扎根大陸發展的首選地,做兩岸融合發展的參與者、共同家園的建設者、民族精神的傳承者,在實現人生價值的同時,攜手共創中華民族美好未來。
晏揚清致辭時表示,大禹是華夏兒女共同敬奉的始祖,大禹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大禹的偉大功績為兩岸同胞所共同銘記,至今四川、浙江等地都還保存著許多大禹遺跡和宮廟,臺灣的臺南等地也都建有禹帝宮,每到大禹誕辰之日,兩岸民眾都會前往紀念緬懷。他呼吁兩岸交流往來不能停、不能斷,兩岸同胞要攜手合作、守望相助,共享發展機遇,共創美好未來,共圓偉大夢想。
李南希致歡迎辭時,從歷史文化悠久、科教實力雄厚、產業體系完備、交通區位優越、生態本底良好等五方面簡要推介綿陽,希望兩岸以大禹文化交流活動為契機,在共同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拓寬綿陽與臺灣交流合作渠道中,持續增加兩岸同胞福祉和親情,攜手共創美好未來,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上午9時45分,大禹誕辰民俗文化展示活動拉開序幕。莊嚴的九響禮銃,象征著大禹平定九州的豐功偉績;深沉有力的三十四通鼓聲,寄托著全國各地對中華先祖的深切懷念;悠揚的九聲鐘鳴,承載著十四億炎黃子孫對治水英雄的崇高敬意。兩岸嘉賓代表敬獻花籃,表達對華夏治水始祖的敬仰和尊崇。中國先秦史學會副會長彭邦本恭讀《頌大禹文》。兩岸嘉賓起立,手執羌紅,面向大禹像三鞠躬,活動在頌歌獻舞中圓滿禮成。
當日下午,海峽兩岸禹羌特色村寨交流會在石椅羌寨舉行。兩岸嘉賓一同體驗羌族特色民俗文化,多元感受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鄉村振興成果。
除舉辦開幕式、海峽兩岸禹羌特色村寨交流會、大禹文化傳承創新座談會、2025海峽兩岸青年大禹文化研學活動、海峽兩岸(北川)商務投資活動外,活動還首次邀請臺灣婦女兒童代表團參加,以非遺研學體驗等方式,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充分感受大禹文化魅力和城市建設發展成果。
近年來,北川積極擦亮“大禹文化”金字招牌,廣邀臺灣同胞前往北川,開展宗親文化與少數民族交流、學術研討、民俗展演、經貿洽談等系列豐富活動,持續密切與臺灣各領域交流合作,活動已成為賡續海峽兩岸血脈親情、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品牌活動。
據悉,相傳北川是大禹誕生地,擁有各類遺跡遺存30余個,更有李白、顏真卿所書“禹穴”題刻和揚雄“石紐”題刻,獲評“大禹文化之鄉”。為持續推動大禹文化傳承與創新,北川還與浙江紹興、安徽蚌埠、山東禹城等禹跡地締結聯盟,發布了《北川宣言》;對石紐、禹王廟等文化遺跡“建檔守護”,打造“羌族記憶數據庫”,數字化大禹文化內容;加大“破次元”傳播大禹文化力度,發布了“少年禹”超級IP,制作原創動漫《少年禹傳奇》,并通過IP授權,開發出文具、民族服裝等大禹系列產品100余款,年產值超2000萬元,進一步提振了當地文旅發展、豐富了產業業態,為進一步加大川臺兩地人文交流和經貿合作打下良好基礎。
(來源:大愛北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