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佘宗明
在小說《人生》的開篇,作家路遙寫道:“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年輕的時候。”
對高考生來說,高考就是這樣的緊要時刻,高考后的志愿填報則是另一個緊要時刻。
“七分考,三分報”“高考只是一場考試,填志愿才是人生”……諸如此類的說法,就道出了志愿填報的重要性。
某種程度上,填報志愿就像是高考生在命運輪盤轉動前的一次“買定離手”:你選擇了什么大學和專業,也許會影響你未來的專業知識領域與專業技能方向。雖然有復讀、轉專業等“二次選擇”機會,但成本十分高昂。
只不過,跟志愿填報的重要性相對應的,是無數高考生家庭的茫然無措:許多高考生面對高考,還能將刷“三年高考五年模擬”的積累用上,面對志愿填報這場大考,卻沒什么經驗可言;很多家長囿于知識結構層次與信息獲取短板,也沒法給孩子太多有效建議。
痛點就是集結號。在“將××用AI的方式重做一遍”成AI時代信條的背景下,不少企業都將志愿填報當做了AI能力的拉練場。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BAT和抖音、知乎等平臺都推出了AI填報志愿服務,華為、科大訊飛也上線了“高考頻道”入口,作業幫、高途等在線教育公司亦在自家App“志愿功能”中內置了AI算法。
各花入各眼,高下卻有別。那,怎樣才算是靠譜的“AI志愿規劃師”?
在我看來,如果“AI志愿規劃師”有理想模樣,那就該介于張雪峰跟易中天之間,成為二者優點的結合體。
01
毫無疑問,從考研名師轉型的張雪峰是當下志愿填報服務賽道的“頂流”。
9年前憑借《七分鐘解讀34所985高校》走紅網絡的張雪峰,是極致實用主義的代表——他曾在直播時直言院校和專業就是“敲門磚”,曾因“孩子非要報新聞學,我一定會把他打暈”、“文科都是服務業,總結起來就是舔”“生化環材就是四大天坑”等言論引發巨大爭議。
多重信息顯示,張雪峰團隊提供的志愿填報服務延續了他在直播間的“實用至上”風格:他們會將院校匹配、專業選擇簡化為就業導向下的“進體制內”幾率換算,會給專業貼上簡單直觀的“黃金”“天坑”標簽。
在很多家庭都想將教育投入轉化為可兌付籌碼的動機下,張雪峰的實用建議填補了當前教育體系中職業導航功能的部分缺失,也順應了挺多家長的訴求和學生的意愿。
但張雪峰將各個專業置于單一標尺下打量的做派,裹著太濃的工具理性底色,既罔顧了就業市場形勢多變的基本特點,也抹殺了學生興趣志向的價值分量。更何況,其主打產品(12999元的夢想卡和18999元的圓夢卡)價格不菲。
作為對照,著名學者易中天雖然沒有“咨詢師”身份,但他為女兒填報志愿做參謀的做法至今仍被很多人所稱道。
據易中天講述,女兒剛上高三時,曾問他高考后報什么學校和專業才好。秉承讓女兒自主選擇的原則,他列下了“四個基本原則”和“三維坐標系”——
“四個基本原則”是:興趣原則(選自己最感興趣的專業);優勢原則(選最能體現自己優勢的專業);創造原則(所選專業以后從事的工作要具有創造性);利益原則(所選專業要有良好錢途和大好前途)。“三維坐標系”是:X軸—城市;Y軸—學校;Z軸—專業。
幾天后,女兒經過仔細分析,將理想職業鎖定在設計師上,委托他抽空對有關學校進行實地考察。此后他花了近1年時間,把女兒考慮范圍內的北京、上海、廣州、南京等地近百所高校跑了個遍,拍攝了這些學校教室、宿舍、食堂、學生狀態等影音資料,還列出了它們那幾年在福建省的錄取分數情況。
女兒最終在高考結束后,填報了同濟大學。由于遵循了內心所愿,她在大學期間如魚得水,年年拿一等獎學金。
沒有將“上岸”擺在首要位置,而是將興趣放在重要位置;不是直接給出答案,而是給孩子方法論和參照系……易中天的理念無疑上升到了更高層次。但去實地考察的高成本決定了,不是每個家長都能復制他的辦法。
張雪峰注重實用,易中天看重興趣。這對AI志愿填報服務的完善不無啟示:“AI志愿規劃師”當跳出其局限、結合其優點,為高考生提供既實用又貼心、既能為私人訂制又有普惠性的志愿填報服務。
02
前不久,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在社交平臺上發帖,結合自身經歷給高考生志愿填報提了些建議。他在帖中說,“大學不同于高中,方向千行百業,每個人的可選擇性非常多……在面對影響自己未來的專業選擇上,難免會感到迷茫”。
在志愿填報問題上,迷茫的確是很多高考生家庭的共同感受:“新高考”改革后,在2900多所高校、1600多個專業里挑幾十上百個填報,決策難度本就不小,而各學校錄取規則、選科要求、學科評估、選科要求、就業前景等數據動態變化,又讓難度有增無減。
王興興建議,提醒高考生“具體的專業細分名字很多,請注意區分,對于自己感興趣的學校和專業,大家最好直接去對應學院的官網,直接看看具體的詳細介紹,看看老師們在做什么課題或項目”,但現實情況往往是,從高考出分到志愿填報截止期僅寥寥數日,高考生家庭光是完成分數定位、院校篩選、專業分析、風險評估等決策,就費盡心力。
志愿填報,本質上是指向內外匹配的信息處理過程。高效精準匹配的前提,是信息對稱。而減少信息差,正是AI在助力教育平權上的有效著力點。
前兩天,有湖北老家的熟人就跑來問我:孩子今年高考考了611分,學的是政史地,能報考哪些學校和專業?能不能報考華科法學?
我隨后試用了百度、夸克(阿里)、元寶(騰訊)、360瀏覽器(360)等多款市面上流行的AI志愿填報類應用,用后的基本感受是:在輸入省份、科目、成績后,可自動篩選院校專業、快速生成“沖穩保”梯度化志愿方案,已成其標配。
這其中,百度App“AI聊志愿”能顯示院校熱度、提供院校對比,360瀏覽器志愿報考界面在考生類型上設置了“美術聯考生”選項,都頗顯人性化。但整體上依賴用戶主動輸入,結果導向明顯,主動分析方面仍需補全。
體驗感更豐富的,是夸克跟元寶。二者都推出了高考深度搜索能力,都有高考權威知識庫,都依托專門智能體完成任務,都能根據MBTI性格測試結果推薦適配職業方向,都會給出策略、提示風險……
具體來說,夸克“志愿報告”Agent會根據高考生成績位次、未來就業傾向等多個維度,設計出15-20頁含“沖穩保”的細致志愿填報方案并生成專業志愿報告,報告還可根據“熱門專業優先”“發達地域優先”進行二次生成,內容十分詳實。
元寶則能實現從“基礎分數匹配”到“隱性需求挖掘”的維度升級,將分散的院校數據轉化為“分數-專業-就業-發展”的四維決策坐標系,還變“先搜后想”為“邊想邊搜”,可在多輪“思考-搜索-驗證”中形成閉環。它最終給出的是“沖、穩、保”優選建議,而非一大堆院校專業,讓用戶再“優中選優再選優”。
跟傳統搜索引擎只能在“信息搬運”基礎上提供海量碎片化信息相比,AI志愿填報助手可以提供完整性方案,為很多陷入信息迷宮中的高考生家庭提供“路標”,顯然是進步。
03
但,只提供結果、不幫著分析,依舊不夠。
“你現在找工作時流的淚,都是當年選專業時腦子里進的水。”前些年,這句話在網上蔚為風行。它說的,就是眾多高考生志愿填報時的盲目。
盲目是因為不了解。戰略咨詢專家魏順兵曾總結人生選擇過程中的三個悖論,其中之一就是:“在我們18歲高考結束,對學科知識尚一無所知時,就讓我們選擇自己未來的專業。”
如今,志愿填報早已不是“分數夠了就報考”的簡單命題,而是需綜合考慮多重因素的復雜決策。可大量志愿咨詢機構要么將其簡化為“沖穩保”口訣,只提供黑箱式結果,要么淪為專業術語堆砌,缺乏系統化的邏輯拆解方法。這就導致,很多高考生跟家長似懂非懂。
那,怎么讓家長們“知其然”的同時也“知其所以然”,讓考生跟家長對志愿填報這事更有把握?
我在用AI應用幫熟人孩子尋找填志愿最優解時就發現,“善解人意”的元寶就給出了解法。
我問它“湖北2025年考生,政史地,考了611分,想優先報考985高校,能離家近最好,北上廣也行,專業上側重好就業的。有哪些可以推薦?”
結果元寶精準提取了“611分+歷史方向+湖北家庭+985+好就業+顎北上廣”幾大關鍵要素,按照“確定位次→篩選城市→匹配專業→分析資源”流程,先是用“一分一段表”定位分數位次,再用“地域-專業-就業”三維篩選器鎖定目標院校,接著通過“就業數據庫”精準匹配,還進行了多輪搜索驗證。
它最后推薦的學校與專業,挺貼合我們的顯性需求和隱性期待,我們還從中看到了相關專業“學習內容-實習機會-就業去向”的完整圖景。
熟人在咨詢時,問我知道什么叫“位次換算”“專業級差”不?由于志愿填報規則今時不同往日,我對此并不了解。
但元寶卻全真模擬了專家志愿輔導過程,將其變為了可視化的“決策教學”:“為什么要先查位次”“如何精準拆解用戶個性化需求”“怎么調用10+工具鏈進行逐層分析”……它全透明地呈現了完整思考鏈條,相當于給了考生和家長1對1的志愿填報方法論教學。
當時我就在想,如果“扁擔女孩”劉燕也會用元寶,她大概率不會產生之前“想當老師,所以得讀教育學”那樣的錯判——AI給她的選項可能會是些師范類院校和專業。
在實測過程中,我發現有的AI志愿填報工具會出現幾個問題:1,只能結構化輸入,如“省份+分數+選科”;2,我在輸入成績后,給出的是2024年湖北省高考成績位次。而在我遺漏地區等報考字段后默認我是“北京考生”,對我提出的“好就業”要求置若罔聞,也是多款工具的“硬傷”。
但元寶支持“自然交互”,就算我用最日常的口語化表達提問,它也能理解我的多層意圖;憑借接入專業高考知識庫,它取用信源數據時避免了普通公網搜尋的滯后或錯誤,給出的信息更為準確。非但如此,元寶還會在我漏掉“湖北考生”信息后主動追問讓我補充提供,解釋推薦的專業為什么好就業。
值得注意的是,跟其他AI應用快速給出結果比,元寶并不算快,其深度搜索模式思考時長普遍長達2分鐘以上。但“邊想邊搜”的交互式決策和多輪“思考-搜索-驗證”流程反而讓人更安心——志愿填報畢竟是大事,本就該多思考一會,比起快速,人們更想要的是靠譜。
04
不只能提供答案,還能傳授方法;不僅能處理數據,還能理解情感;不光是分數匹配,還是長遠規劃;不但可私人訂制,還能免費暢聊不限量……當AI志愿規劃師集張雪峰跟易中天的優點于一身,還以免費模式撼動“志愿咨詢服務=信息差生意”的根基時,隨之而來的便是“A+教育”最動人的場景——教育平權。
在很多高考生志愿填報容易被信息差絆倒的背景下,元寶們正用信息普惠努力鏟平那道深溝,讓每個人擁有自己專屬的AI志愿規劃師變得觸手可及。
如此一來,即便是農村家庭,就算是寒門學子,也能更好地避免“高分低錄”“專業錯配”等情況。
這不免讓我想起去年熱播的電視劇《小巷人家》劇中的情節——
在蘇州棉紡廠家屬區長大的莊圖南(范丞丞飾)高考考完后,焦慮不安。鄰居宋瑩(蔣欣飾)問圖南媽媽(閆妮飾):“圖南成績那么好,怎么還能著急上火呢?”圖南媽媽說:“要填志愿了!圖南拿不定主意。”
在復旦歷史學和同濟建筑系之間猶豫、擔心報復旦滑檔的圖南,最終在高知長輩的建議下,選了同濟。
分數是夠了,興趣也對上了,可沒多久,圖南被告知存在輕度色弱,一家人又憂心忡忡。
擔心因此被拒錄的圖南爸爸,為此專門跑到上海,進入同濟大學招生處想“運作”一番。結果被招生老師訓斥“這是在教孩子投機取巧”,并被告知“輕度色弱不影響學習建筑專業”。被拒錄的擔憂,終成虛驚一場。
問題來了:如果換做是今天,圖南的志愿填報之路還用得著這樣一波三折嗎?
用不著。因為知之為知之,不知AI之。
這,便是技術進步的意義所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