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王彩娜
城市更新,一頭連著民生,一頭連著發展;一頭連著歷史,一頭連著未來。今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為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提供了具體指引。
在城市更新進程中,如何深化智慧城市建設?中共河南省委咨詢組研究員、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原院長張占倉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要強化數據驅動決策。全面收集城市運行各環節數據,從交通流量到能源消耗,從民生需求到公共設施使用情況等,通過數據分析洞察城市問題,為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提供精準依據。推動技術融合應用,將5G、AI、區塊鏈等技術深度融入城市基礎設施與服務體系。同時,注重城市居民參與,搭建公眾反饋平臺,讓市民能夠參與智慧城市建設決策,提出需求與建議,確保建設成果真正惠及民眾。
張占倉分析稱,當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技術應用多元化,5G、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廣泛應用于城市各領域,如智能交通、智慧醫療、智慧教育等,推動城市運行智能化、精細化。二是央地協同推進,中央層面加強統籌規劃,地方積極響應落實,各地紛紛成立數據管理機構,因地制宜開展特色化建設。三是注重場景打造,聚焦民生痛點,打造眾多實用場景,如政務服務“一網通辦”、醫療服務“一站式”等,提升市民生活便捷度。
然而,智慧城市建設中也面臨諸多挑戰。張占倉坦言,在數據層面,數據共享難、質量參差不齊、安全隱患大,各部門數據壁壘阻礙數據融合應用,數據泄露風險威脅市民隱私與城市安全。技術上,部分關鍵技術依賴進口,自主研發能力有待加強,且技術標準不統一,不同系統兼容性差。此外,建設資金需求大,社會資本參與積極性有待提高,長效運營機制也尚不完善。
對此,張占倉建議從以下方面重點發力。加大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投入,突破技術瓶頸,實現自主可控。完善數據管理機制,提升數據質量,加強數據安全保護,促進數據流通共享。創新資金投入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建立可持續的運營機制,保障智慧城市長期穩定運行。
“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智慧之城建設,可從創新資金投入模式與運營機制兩個方面著手。”張占倉建議,在資金投入模式上,推廣PPP模式,政府與社會資本簽訂長期合作協議,根據項目特點合理分配風險與收益。設立智慧城市產業投資基金,投資智慧城市相關項目,為項目提供資金支持與戰略指導。同時,推行資產證券化,將智慧城市項目未來收益權打包證券化,向社會投資者發售,盤活存量資產,拓寬融資渠道。在運營機制上,明確項目收益回報機制,對于有穩定現金流的項目,通過合理定價讓社會資本獲得收益;對于準經營性項目,政府給予補貼或資源補償,保障社會資本合理回報預期。建立開放的運營平臺,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運營管理,引入先進管理經驗與技術,提高運營效率,實現互利共贏,共同推動智慧城市可持續發展。
圖片來源:攝圖網授權
總 監 制丨王列軍車海剛
監 制丨陳 波 王 彧 楊玉洋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曹 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