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新中國從這里走來。黨中央在這里指揮了決定中國命運的三大戰役,更在此孕育了影響深遠的“兩個務必”精神——“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這份源于歷史轉折關頭的清醒告誡,是中國共產黨人永恒的作風標尺。如何讓這份寶貴的精神財富不僅被銘記于心,更能外化于行,成為推動新時代干部隊伍作風建設的強勁引擎?關鍵在于構建以西柏坡培訓基地為載體的“學-思-行”閉環制度,將抽象的作風要求細化為可感知、可參與、可評價的剛性規范。
西柏坡培訓基地
“學”之深:在歷史情境中筑牢認知根基,明確作風標尺
“學”是閉環的起點,重在通過沉浸式體驗,讓歷史照進現實,使作風要求具象化、深入人心。西柏坡紅色教育的核心優勢,在于其無可替代的現場教學資源。在西柏坡培訓基地的課程設計中,學員走進七屆二中全會舊址,親身感受勝利前夕那份如履薄冰的清醒;在簡陋的領袖舊居前,體悟“不做壽、不送禮、少敬酒、少拍掌”的“六不做”規定背后那份對脫離群眾危險的高度警覺;通過重走“趕考”路等情景模擬,深刻理解“兩個務必”提出的歷史必然性與現實緊迫性。這種依托歷史現場的黨員培訓,超越了簡單的知識灌輸,它讓學員在身臨其境中與歷史對話,真切感知“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作風要求絕非空洞口號,而是關系黨生死存亡的生命線。學習環節的考核,聚焦于學員對西柏坡精神核心內涵、歷史背景及其當代價值的理解深度與情感認同度。
“思”之切:在案例剖析與對照反思中校準思想坐標
“思”是連接學習與行動的關鍵樞紐。西柏坡精神的價值,在于它是一面永不蒙塵的明鏡。培訓設計中,必須設置深度思想碰撞環節,引導學員以史為鑒,反躬自省。西柏坡紅色教育課程精心選取西柏坡時期的正反典型案例:如黨中央如何依靠群眾、厲行節約贏得民心;少數干部在勝利面前可能滋生的驕傲自滿苗頭如何被及時警示與遏制。通過專家深度解讀、結構化小組研討、案例剖析會等形式,引導學員將歷史鏡鑒與自身思想實際、工作實際相對照:是否存在脫離群眾、作風漂浮的傾向?是否保持了創業初期的奮斗激情?是否在復雜環境中堅守了清廉底線?這種深度的思想反思,是觸動靈魂、祛除思想灰塵的過程。考核評價需關注學員反思的真誠度、深度及其對自身問題剖析的精準度,看其是否真正從歷史案例中汲取了教訓,校準了思想航向。
“行”之實:在實踐淬煉與長效跟蹤中推動作風轉化
“行”是閉環的最終落腳點,也是檢驗學習與思考成效的唯一標準。作風建設不能止步于課堂感悟,必須延伸至實踐行動與長效管理。西柏坡培訓基地在培訓設計中強化“行”的環節:組織學員深入西柏坡及周邊老區,在田間地頭解決實際困難,在服務群眾中體悟“魚水情深”的真諦;設置作風建設實踐任務清單,要求學員結合崗位職責,制定具體的作風改進承諾與行動計劃。更為關鍵的是構建訓后跟蹤問效機制。建立學員作風檔案,通過組織部門、培訓學院、學員單位三方聯動,對學員訓后一段時期(如半年或一年)的作風表現進行跟蹤評估:看其是否將“兩個務必”要求融入日常工作決策?是否有效解決了培訓中反思出的作風問題?是否在密切聯系群眾、擔當作為、清正廉潔等方面有切實改進?將跟蹤評估結果納入干部考核評價體系,形成剛性約束。黨員培訓的價值,最終體現在干部作風的持續優化和服務群眾能力的真實提升上。
構建“學-思-行”閉環制度,是將西柏坡豐富的歷史資源轉化為強大現實效能的關鍵路徑。通過西柏坡培訓基地等平臺的精心設計與系統實施,將作風要求深植于沉浸式歷史學習,內化于深刻的思想反思,外化于扎實的行動轉化與長效考核。唯有如此,西柏坡的“趕考”精神才能真正融入新時代干部的血液,內化為“永不脫離群眾、永不懈怠奮斗”的堅定信念與自覺行動,確保我們黨在新時代的“趕考”路上,永遠保持那份源自西柏坡的清醒、堅定與蓬勃朝氣。這既是西柏坡紅色教育的崇高使命,更是深化作風建設、永葆黨的生機活力的制度保障。
更多西柏坡培訓基地信息分享http://www.xibaipojidi.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