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國自行車協會(以下簡稱“協會”)成立四十周年。四十年來,協會一路見證中國自行車電動自行車行業從蹣跚起步到振翅騰飛,從時刻追隨國際腳步到部分領域成為全球行業引領者的偉大跨越;四十年來,協會與行業同仁心手相牽,風雨同舟,并肩書寫中國自行車電動自行車行業的壯麗畫卷。
櫛風沐雨 書寫光榮奮斗歷程
中國自行車協會的成立,是時代的需求。
1984年,正值改革開放之初,如何盡快把經濟搞上去,盡快改變消費品工業緊張的狀況,是黨中央、國務院和各地方政府面臨的重要民生問題。當年7月,國務院第89號文件明確提出“促聯合、擴名牌”方針,要求加快自行車行業整合步伐,為其他行業改革提供示范。
文件批轉后不到一年,1985年6月29日,中國自行車協會正式成立,并被委以“統籌、規劃、協調、服務”發展自行車工業的重任。它的成立在政府與企業之間建立起橋梁和紐帶,被視為中國自行車發展的里程碑。協會也自此邁上了從無到有、由小至大的奮斗歷程。
回溯過往,協會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初創期,從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開拓期,從20世紀90年代到新世紀初期;騰飛期,從2001年至2015年;創新期,從2016年至今。
砥礪奮進 帶領行業取得斐然成績
四十年來,協會始終秉持服務行業、服務企業的宗旨,積極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引領行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績。
產業規模持續擴大
成為全球制造大國
在協會的有力推動下,中國自行車電動自行車產業經歷了快速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曾經憑票供應且一票難求的自行車,不僅于1993年徹底告別“產品券時代”,還在市場經濟發展需要下,經過抓質量、強標準、上水平、調結構、競爭整合等多個階段,原有行業規模不斷壯大,逐步形成了涵蓋原材料供應、零部件生產、整車組裝、銷售服務等各環節齊全的完整產業鏈。產業規模的持續壯大,不僅充分滿足國內市場需求,更為全球源源不斷地提供大量優質的自行車電動自行車產品,成為全球自行車產業的核心供應地。
如今的中國自行車電動自行車,已成為我國市場化、國際化程度最高的產業之一,更穩穩占據全球最大生產制造基地與消費市場的地位。中國自行車與電動自行車年產量已占全球70%和95%以上。2024年全行業總產量達9953.7萬輛,峰值期突破1.2億輛,較四十年前增長近4倍,年均增幅4.1%。全行業累計出口超15億輛,居世界第一位,出口額增長57倍。
技術創新成果豐碩
行業競爭力顯著提升
隨著國家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協會不斷提高行業對科技創新重要性的認識,并積極引導廣大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強化產學研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動行業科技水平持續攀升。
行業自主創新體系穩步構建。早在改革開放之初,自行車行業就迎來了科學的春天,天津、上海先后成立了自行車研究所,主要開展有關科研、新產品開發、生產自動線和專用設備設計等方面工作。1987年,更在此前基礎上組建了國家級自行車研究院和自行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如今,研發、檢驗檢測、設計等與行業聯系更加緊密,重點骨干企業普遍建立了科研團隊或實驗室,逐步形成行業科技創新平臺。特別是“十四五”以來,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行業技術創新體系有了明顯進展。截至2024年,全行業累計建立企業技術(研發)中心、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150余個,其中國家級34個、省級86個、市級35個。
行業創新成果不斷顯現。以龍頭骨干企業為代表的規模以上企業,在科研及相關活動上的投入穩定擴大,近十年來最為突出:2024年,總額較2017年增長50.7%;2024年,規模以上企業研發經費占主營業務收入的2.01%。早在2013年,全行業專利申請總量已超6萬件,此后更以每年10%的速度遞增。一批行業技術改造攻關項目順利實施,一些關鍵共性技術取得突破,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協會成立以來,共有超過60項科技成果獲國家及行業科學技術獎,經濟、社會效益顯著。當前,碳纖維、鋁合金、鈦合金等新型材料在自行車上廣泛應用,讓自行車更輕量化、高強度;機器人、工業互聯網等智能制造技術的運用,大幅提高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智能電動自行車的問世,為消費者帶來更便捷、智能的出行新體驗。層出不窮的技術創新成果,顯著增強了行業的核心競爭力,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發布的11批914項創新升級產品中,兩輪車領域共入選10項。
標準體系不斷完善
夯實行業騰飛基石
從破解最初的“供不應求”到盡力滿足當下的“既多又好”,無論市場需求還是行業發展思路的轉變,都得益于標準工作的持續開展、標準體系的不斷完善。自成立起,協會就積極投身行業標準的制定與修訂工作,推動建立健全行業標準體系。
目前,行業已構建完善的標準體系,涵蓋國標、行標與團標三大類別,全面規范產品設計、生產制造、質檢安全等全流程環節。行業現行國家標準33項、行業標準60項、團體標準27項。現有國家級檢驗檢測機構4家,為市場監管部門、生產企業、第三方機構、消費者提供檢測服務。標準化工作管理機制更加完善,機構運轉更加有效,標準的預研、規劃、起草、審查、報批、宣貫、復審不斷加強,全國自行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和電動自行車分技術委員會的籌建、管理、換屆更加規范。
同時,標準國際話語權不斷增強。改革開放后,中國就參加了國際標準化組織的自行車技術委員會,并自1980年起,每年組團出席國際標準化工作年會,還爭取到了兩次在上海召開國際年會的舉辦權。
近幾年,行業更加積極參與標準國際化建設,主動承擔國際標準化組織相關工作,至今共有21名專家、52人次參與18項ISO自行車標準制修訂。這些都為規范市場秩序、保障產品品質并順利進入國際市場提供了有力支撐。
產業集群蓬勃發展
開辟產業結構優化新路徑
自行車產業板塊或聚集區的雛形可推溯至20世紀90年代。彼時,一些地區根據自身的資源特點、市場條件等吸引了國內外的自行車和零部件廠商前往投資設廠,并逐步發展成為行業特色區域和工業基地。自2010年協會培育出行業首個特色區域以來,截至2024年,共培育了8個整車和零部件特色區域,不僅覆蓋了行業七大主產區的五個省市,更實現了其中半數為國家級。長三角、珠三角和津冀魯三足鼎立的產業大格局至此明朗。三大板塊的產品生產占到全國總量的90%以上,產值占到行業總產值的96%以上,企業數、利稅、出口均占全國的95%以上。
行業特色區域和產業集群的發展不僅極大推動了行業集中度的提高,還成為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特色區域和產業集群內匯集了眾多省市級名優品牌企業,其中不少曾榮獲“中國名牌”或“中國馳名商標”稱號,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省級高新技術企業也占了三成以上,企業自建技術中心和研發中心的更超過七成。
也正因為此,特色區域和產業集群在優化產業結構、引導產業有序轉移、促進智能制造和跨界融合發展、助推地方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示范帶動作用。
綠色理念融入產業血脈
激活可持續發展內生動力
在全球氣候危機與能源轉型的雙重背景下,協會帶領行業用實際行動積極響應國家戰略。近年來,行業逐步轉變發展方式,高度重視與環境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和循環經濟為理念,落實國家節能減排政策,大力探索綠色發展模式。特別進入“十四五”,企業逐年加大環保設施改造投入,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善排放質量為目標,積極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從生產源頭消減污染,初步走出一條生態、低碳、循環、高效的發展新路。龍頭骨干企業萬元產值綜合能耗年均降低5%左右,重點生產環節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年均下降3%以上。截至2024年底,已有8家骨干企業獲得產品“碳足跡”評價證書,2家企業入選工信部綠色工廠名單,2個產業園區榮獲工信部綠色工業園稱號。
推動構建綠色出行新生態。協會連續八年開展“低碳行動 騎行中國”活動,并通過出版書籍、征集圖文等形式傳播綠色出行理念,大力提高公眾的認知與參與度。自2023年起,連續三年發布《兩輪綠色出行指數研究報告》,首次量化行業的環保價值和社會貢獻,推動綠色出行納入更多城市的交通規劃。積極培育綠色消費。舉辦行業設計大賽和兩輪車時尚品牌周,發布可持續時尚企業和產品指南,倡導各地建設示范騎行線路,以此帶動城市騎行人口年年增長。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騎行愛好者已超2000萬。
開展國際交流合作
行業影響力不斷增強
1978年,國家做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行業也因此成為最早邁向國際化、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中國制造”之一。1979年,中國自行車產量就突破1000萬輛,躍居世界第一。1998年,中國成為全球自行車出口第一大國,并將這一排名保持至今。產業實力與產品體系的持續升級,推動中國自行車電動自行車出口結構優化、附加值提升,國際市場覆蓋廣度與全球競爭力同步躍升。
在帶領、推動行業國際化發展的過程中,協會始終將服務國家戰略作為根本遵循。深度對接“一帶一路”倡議和RCEP機遇,聯手廣西貴港推動打造世界級新能源電動車產業基地。牽頭組建行業東盟“1+10”對話平臺,發布新能源電動車產業合作發展倡議,推動與東盟形成更為緊密的產業命運共同體。連續舉辦海峽兩岸產業發展研討會,促進兩岸自行車產業深度交流與合作。發起組建“九國十方”的亞洲自行車產業聯盟,加強亞洲產業界交流和往來,推進合作與共贏。充分利用國際專業展會和商貿活動,拓展與歐盟、美國、南美、中東等國同業交往。目前行業已與數十家國際行業組織和機構建立友好往來。在特殊時期,協會也直面形勢變化,積極探索新模式,以互聯網為媒介謀劃“云會議”“云推介”“云問候”等活動,推動產業交流,促進民心相通。
整體水平不斷提高
為構建美好生活貢獻行業力量
品牌化水平提升迅猛,涌現出一批領軍企業。1980年,全國自行車整車廠僅115家,到1990年,這個數字就翻了一番。2024年,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831家,國家級“小巨人”13個、“中國名牌”5個、“中國馳名商標”28個、“輕工優勢品牌”6個、省地市名牌和省級著名商標數十個,以及行業專精特新示范企業22家。2011年“中國輕工業行業百強企業”評選啟動時,行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超10億元的企業只有5家,到2024年已有6家企業超過50億元。在百強企業的示范引領下,產業集中度持續提升,自行車、電動自行車十強企業營業收入分別占行業的48.8%和58.3%,利潤分別占73%和87.2%。領軍企業的快速強勁發展,為行業乃至輕工業經濟穩定運行貢獻了力量。
重視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行業整體素質躍升明顯。實施領軍人才培養工程,致力造就一批優秀企業家和企業管理人才。組建行業青年企業家聯盟,引導二代企業家有效承接,推動二次創業。發揮培訓中心、專業院校等多元作用,開展培訓交流和技能鑒定,提高關鍵崗位持證上崗人員比例。連續舉辦行業技能大賽,帶動練兵20萬人,共39人獲國家級和省部級榮譽稱號。通過開展“行業榜樣系列”推薦學習活動,以及參與全國輕工業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評選表彰工作等,樹立典型、表彰先進,不斷將行業人才隊伍建設推上新臺階。
適應時代變化,新增長動能加快形成。特別是“十三五”期間,互聯網與行業加速交融,新業態發展迅猛,傳統制造企業活力增強。電子商務幾乎覆蓋全行業,交易額連年保持平穩增長,部分十強企業近年來同比增長高達兩位數。跨界融合成新趨勢,自2016年四季度起,結合了大數據、云平臺和物聯網技術的共享單車、快遞外賣和集中充換電、以換代充等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行業和企業社會責任感不斷增強。在突發重大災害和公共危機事件時,如四川汶川、青海玉樹地震,鄭州特大雨災等,全行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主動捐贈,貢獻力量。
展望未來 攜手共創美好明天
協會跨越世紀的四十年奮進征程,既是全球最大綠色出行產業集群崛起的生動注腳,更是“中國智造”深度參與全球產業變革的全新起跑線。在新時代新征程中,中國自行車電動自行車行業既迎來歷史性機遇,也面臨多重挑戰。
全球“雙碳”戰略浪潮催生綠色出行產業蓬勃興起,歐盟可持續交通規劃、RCEP區域協作深化為行業拓展國際市場開辟新空間,國內 “一帶一路”建設同頻共振,“三品”專項行動加速產品智能化、輕量化迭代升級,消費升級激發智慧出行需求持續釋放。與此同時,國際競爭格局深刻演變:技術性貿易壁壘向“隱形化”“體系化”升級,歐盟新電池法規設置嚴苛的碳追溯要求,北美市場構建本土化供應鏈壁壘,國際市場從“產品競爭”轉向“規則博弈”;國內產業轉型壓力凸顯,關鍵核心技術尚未完全突破,環保標準提升與成本優化矛盾交織,傳統制造模式與數字經濟融合亟待深化。
站在時代風口和新坐標上,中國自行車協會將強化使命擔當,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凝聚行業合力推動技術攻堅與生態協同,加速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在服務國家戰略中鍛造競爭新優勢,以創新驅動和開放合作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中國自行車協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