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骨錚錚劉亦菲”等微博標簽引發熱議,源于她缺席白玉蘭頒獎禮。
出席與否本屬個人選擇,無可厚非。
但討論的喧囂,卻意外照亮真正的焦點——憑借《山花爛漫時》榮膺白玉蘭視后的宋佳,以及獎項背后那衡量演員專業度的嚴苛標尺。
誠然,《玫瑰的故事》基調或更契合白玉蘭偏好,但角逐核心仍是演技的硬實力。
這還不同于《醬園弄》中楊冪、趙麗穎的觀眾層面“演技”之爭。
需要正視“宋佳之美”
宋佳當晚的獲獎感言,短短幾分鐘,便是一場專業功底的表演盛宴——用詞精準、語調頓挫、節奏張弛,宛如盛放的鏗鏘玫瑰。
這份“美”,是扎實功底與強大底氣的外顯,更是一個中年女性的智慧沉淀。
其光芒源于專業態度。
為塑造好張桂梅校長,她深入揣摩原型言行,頻繁交流捕捉精神內核,遍閱資料,劇組亦多次赴華坪女高采風。
這份虔誠的鉆研精神,讓表演精準傳遞靈魂。
同理,楊蓉為詮釋黃文秀一角,更是實地走訪、苦學方言、惡補資料,力圖走進這個百泥村原第一駐村書記的理想世界…
最終憑借《大山的女兒》成功轉型,同樣印證了深入角色的力量。
欲戴王冠,必經“審視”
- 紅,不等同基本功扎實
趙薇憑“小燕子”紅極一時,現象級國民度。
但剝離角色光環,其臺詞功底早年即被北影老師崔新琴指有“先天不足”與“不夠用功”之弊,2010年上影節封后時更因吐字引發噓聲。
反觀《還珠格格》另一主演周杰,張鐵林曾肯定其專業基礎,與當時經驗尚淺、臺詞薄弱的林心如形成對比,側面印證業內對基本功的重視度。
- 紅,未必非要女一號
新晉白玉蘭女配蔣欣便是明證。
她擔綱女主未必引發熱潮,但出演華妃、樊勝美、田雨嵐等配角,必光芒四射。
其實,真正有實力的演員,足以讓配角綻放超越主角的光彩。
蔣欣的成功,在于她放下“女一號”執念,深入挖掘配角復雜性與功能,從多維審視中賦予角色靈魂。
- 紅,不必囿于完美人設
當紅的李現,一面是《國色芳華》里的“花鳥使”,一面卻在《人生若如初見》中演繹強橫的梁鄉,在《醬園弄》里出演垂涎詹周氏的張寶福。
在挑戰觀眾固有印象的同時,也放棄了“角色吸粉”的執念,卻從專業層面展現了不自我“設限”、勇于探索角色暗面的魄力。
劉亦菲面臨三大“困局”
反觀劉亦菲,“神仙姐姐”國民度毋庸置疑,但主流獎項始終缺位。
除國籍限制、美貌影響外,在我看來還困有三:
- 基本功未及夯實
與楊冪類似,考入北影后大一便投入《仙劍奇俠傳》《天龍八部》等密集拍攝,且擔當主要戲份。雖然可在實景中磨練,卻始終缺乏系統沉淀的時間。
- 成名過早,缺乏錘煉
少年成名的她,只會因為資本對抗資源下滑,卻未曾經歷因專業不足而無戲可拍的窘境。
早年在《倩女幽魂》記者會上,劉亦菲坦言未觀看過王祖賢版本。
雖然她更想說明“創新”的重要性,但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對“珠玉在前”的寶貴經驗的相對輕視,與宋佳、楊蓉的鉆研態度形成反差。
- “女一號”的思維定式
長期習慣以“自我形象”為塑造中心,可能限制對角色復雜性的多維審視與接納。
《夢華錄》之于關漢卿原作《救風塵》,《玫瑰的故事》之于亦舒原著,為契合形象,常進行“去瑕疵化”改編,將復雜甚至爭議角色(如原著中任性游戲人間的黃玫瑰)重塑為完美形象。
改編雖有市場考量,但也可能源于創作主體對偏離“完美主角”軌道的回避,無形削弱角色層次及突破空間。
誠然,劉亦菲的國際知名度與商業價值遠超宋佳。
然而,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成龍,演技是否必然超越本屆白玉蘭評委會主席陳寶國?答案非是。
不同標尺(粉絲人氣、資本流量、評委專業、觀眾喜好)衡量不同維度。
當標尺相交,真正的藝術價值與專業深度方得顯現。
我們樂見百花齊放,也欣賞各類型演員的魅力,更期待耕耘影視數十載的劉亦菲可以早日獲獎。
但當專業獎項塵埃落定,我們須正視這份建立在深厚功底、虔誠態度、卓越角色完成度與多維理解力之上的“宋佳之美”。
這份美,無關咖位,只關乎對表演藝術本真的尊重。
這次是劉亦菲和宋佳,下次又是誰和誰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