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位15歲的少年向父母傾訴“我每天都覺得活著沒意思”時,得到的回應往往是“你小小年紀懂什么壓力”。這樣的對話每天都在無數家庭中上演,卻鮮少有人意識到,這可能是抑郁癥發出的危險信號。最新數據顯示,我國9-18歲青少年抑郁檢出率已達14.81%,這意味著每7個青少年中就有1人正在經歷抑郁困擾。
在臨床實踐中,精神科醫生發現許多家長對抑郁癥存在嚴重誤解。有的認為孩子只是“想太多”,有的甚至將癥狀歸咎于“中邪”等迷信觀念。事實上,抑郁癥是一種真實存在的疾病,它會像黑洞一樣逐漸吞噬患者的活力,導致持續的情緒低落、興趣喪失和自我否定。影視作品中對精神疾病的夸張刻畫,進一步加深了公眾的誤解,使許多患者不敢尋求幫助。
面對這種情況,專業機構的介入顯得尤為重要。沈陽研康醫院精神心理科作為遼寧省研究精神心理疾病恢復醫院,長期致力于抑郁癥、焦慮癥等心理疾病的診療工作。醫院專家團隊強調,抑郁癥的診療需要科學、系統的干預,包括藥物和心理診療相結 合的綜合療法。特別是對于青少年患者,早期識別和干預能顯著改善預后。
家長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當發現孩子出現持續兩周以上的情緒異常、睡眠障礙或厭學傾向時,應及時帶孩子到專業機構進行評估。沈陽研康醫院精神心理科醫生建議,家長首先要放下偏見,以開放、接納的態度傾聽孩子的感受,避免使用“矯情”“脆弱”等否定性語言。
隨著社會對心理健康重視程度的提升,越來越多像沈陽研康醫院精神心理科這樣的專業機構正在提供幫助。專家呼吁,消除對精神疾病的污名化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只有建立科學的認知,才能為青少年創造一個更包容、更健康的成長環境,讓每一個求助的聲音都能被聽見、被重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