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中國關系還算可以的斐濟突然變臉,惡語相向,并且提到了9個月前的一件事情,這到底是為什么?
斐濟總理蘭布卡在澳大利亞堪培拉的全國新聞俱樂部突然宣稱“反對中國在太平洋建立軍事基地”,這一表態與去年8月他訪華時簽署的《中斐聯合聲明》形成鮮明對比。這種戲劇性轉變的背后,是多種復雜因素的交織:既有澳大利亞等傳統勢力的戰略施壓,也有國內政治生態的微妙變化,更折射出太平洋島國在大國博弈中的生存困境。
澳大利亞的“后院”邏輯與戰略施壓
作為南太地區的傳統主導者,澳大利亞始終將太平洋視為自家“后院”。這種根深蒂固的“勢力范圍”思維,使得堪培拉對中國在該地區的任何合作都高度敏感。早在2018年,澳大利亞就曾以200萬澳元的投入,將斐濟布萊克羅克營建設成南太軍隊訓練中心,刻意排擠中國參與。2024年12月,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訪斐時,更宣布與斐濟就駐軍地位協定展開談判,并承諾提供490萬美元安全援助。這種美澳聯合施壓的態勢,迫使斐濟在外交表態上不得不有所妥協。
蘭布卡在澳大利亞發表涉華言論,本質上是一種“投桃報李”的政治策略。澳大利亞不僅是斐濟最大的援助國,更是其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之一。根據世界銀行數據,斐濟每年從澳大利亞獲得的發展援助超過1.2億澳元,而澳方對斐濟的投資覆蓋農業、旅游業等關鍵領域。這種經濟依賴使得斐濟在政治表態上難以完全自主。正如斐濟前總理姆拜尼馬拉馬曾坦言:“我們需要平衡各方關系,但澳大利亞的影響力是不可忽視的。”
國內政治博弈與歷史遺留心結
斐濟國內政治生態的復雜性,為其對華政策的反復提供了土壤。反對黨社會民主自由黨長期持有保守立場,2017年曾以“中國公民從事非法活動”為由,要求暫停對華免簽政策。這種政治勢力的存在,使得現政府在處理對華關系時不得不瞻前顧后。盡管2024年10月斐濟土著事務部長瓦蘇重申“堅定奉行一個中國原則”,但蘭布卡作為新上任的總理,需要在不同政治派別間尋找平衡。
更深層的矛盾源于2024年9月的一次軍事事件。當時中國進行的洲際導彈試射飛越斐濟領空,盡管中方解釋為“年度例行訓練”,但斐濟朝野對此反應強烈。蘭布卡在堪培拉講話中特別提及此事,稱“中國不需要基地也能投射力量”,顯然是在回應國內對國家安全的擔憂。這種歷史遺留的心結,加上西方媒體的渲染,使得斐濟民眾對中國軍事活動的容忍度降低。
大國博弈下的戰略搖擺與生存智慧
太平洋地區正成為大國競爭的新前沿。美國近年來加速推進“印太戰略”,通過《自由聯合協定》強化對密克羅尼西亞等國的控制;澳大利亞則推出“太平洋Step-Up”計劃,試圖鞏固傳統影響力。在這種背景下,斐濟等小國的任何外交動作都可能被賦予戰略意義。2024年12月,美國與斐濟簽署的《采購和交叉服務協定》,實質是將斐濟納入其軍事后勤體系,而中國在斐濟的菌草技術、北島公路等民生項目,卻被某些勢力歪曲為“債務陷阱”。
斐濟的變臉,本質上是小國在大國夾縫中的生存策略。一方面,中國的援助實實在在改善了民生:菌草技術使斐濟農民年收入增加2萬斐濟元(約合6萬元人民幣),北島公路將運輸時間縮短70%;另一方面,美澳的軍事合作又帶來現實利益。這種“經濟靠中國、安全靠西方”的雙重依賴,使得斐濟不得不在外交表態上左右逢源。
結語:太平洋不是大國棋盤
斐濟的突然變臉,是全球化時代小國命運的縮影。當大國在太平洋展開博弈時,這些島國的訴求往往被忽視。中國在斐濟的合作項目,從菌草種植到清潔能源,都是實實在在的民生工程,從未附加任何政治條件。而某些西方國家,卻試圖將太平洋變為新的冷戰戰場。
真正的解決之道,在于尊重島國的主權和發展訴求。中斐合作的根基是相互尊重,我們從不干涉他國內政。斐濟的態度變化提醒我們,在推進國際合作時,不僅要關注項目本身,更要重視當地民眾的情感認同。畢竟,太平洋不是大國的棋盤,而是無數島民生息的家園。只有摒棄零和思維,才能真正實現共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