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張海嗎?我想找你說點事。你和我們一樣,我相信你。”
2015年一個尋常的下午,四川省巴中市恩陽區殘聯工作者張海辦公室的門被叩響。門外,站著一位素不相識的殘疾人。未及張海伸手攙扶,這句樸實卻充滿力量的話語便脫口而出。
△張海(左一)到黃柏村入戶走訪。(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這句話如閃電般擊中了張海的心。自幼因先天缺失右前臂,他內心深處常感“與眾不同”。此刻,一位初次見面的殘疾人,卻給予了他如此厚重的信任。張海說,那一刻,他人生的坐標驟然清晰——“一定要竭盡全力,去幫助那些和自己‘一樣’的人。”
1982年出生的張海,右前臂先天缺失。命運為他設下了第一道障礙,但他并非孤軍奮戰。父母的日夜陪伴支撐他邁出人生第一步;求學路上,師長的關照為他掃除陰霾。憑借左手,他完成了從初中輟學到自考大專、本科,最終取得碩士學位的“逆襲”。
“我能走到今天,離不開國家扶助、社會關心和大家的幫助。我希望通過努力工作,為殘疾人撐起一片晴天!”2015年4月,剛通過招錄成為公務員的張海立下誓言。
同年,脫貧攻堅戰鼓正酣。面對區殘聯對口幫扶的“硬骨頭”——基礎薄弱、貧困人口占比高的玉山鎮黃柏村,張海主動請纓,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成為當時全省唯一的殘疾人第一書記。彼時,村民眼中不無懷疑:“‘獨臂書記’能行嗎?”
“只有把老百姓的事兒辦好了,他們才會打心底信服你、認可你。”張海沒有豪言壯語,只用行動作答。他將“家”安在村里,左手緊握筆記本,脖頸掛著大水杯,挨家挨戶走訪。訴求和困難不僅記錄在張海的本上,更牢記在他心間:想規模養殖的李胤家領到了5萬元貼息貸款和2000尾魚苗;為廖春芳家子女上大學爭取到了助學貸款和助學金;幫雙目失明、下肢癱瘓的馬仕奉辦妥殘疾證、申請到護理補貼和低保……一件件實事的落地,讓村民們由衷感嘆:“‘獨臂書記’說話算數,管用!”
七載耕耘,昔日的“荒山村”蝶變為鄉村振興的“模范村”。“黨員帶頭干,群眾才會跟著上。”這七年,張海將成長中汲取的力量,毫無保留地傾注在這片土地;用一只手臂,在大山深處扛起了一面鮮紅的黨旗。他先后榮獲“全國殘疾人工作先進個人”、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等稱號。
2021年,張海結束任期,回到了恩陽區殘聯。如何更精準、更高效地服務全區1.7萬余名殘障人士,成為他心頭最深的牽掛。他深知,殘疾人最渴求的是“被看見、被理解、被及時回應”。于是,助殘“愛跑團”應運而生。
“雖然手有殘疾,但腿是健全的,也可以為愛奔跑!”張海這樣定義這支由區殘聯干部、鎮村專干專委、助殘志愿者組成的隊伍。他將“巴山紅·殘心暖”黨建服務品牌融入助殘服務——設立“黨員先鋒崗”,構建“工作室﹢專職跑手﹢兼職跑手﹢助殘志愿者”隊伍,運行起殘疾人熱線和小程序點單、工作室派單、“愛跑手”接單、殘疾人驗單的“四單”閉環機制。
2023年,“張海工作室”掛牌成立。面對年輕干部,張海以身作則,將當年那句“你和我們一樣,我相信你”所承載的信任與溫暖,通過制度化的行動,源源不斷地傳遞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在張海的辦公桌上,那本磨白卷邊的筆記本始終靜靜安放。如今,上邊密密麻麻記錄著全區殘障人士的家庭狀況、具體訴求、政策落實進度——推動全區無障礙設施從主干道覆蓋到背街小巷;建立困難殘疾人“一戶一策”精準幫扶檔案;組織醫生為殘疾人“上門辦證”……他用最務實的行動,將黨和政府的溫暖,從政策“紙面”精準送達殘疾群眾的“心尖”。
夕陽的余暉灑在恩陽河上,結束了一天走訪,張海的本上又添了幾頁新的記錄。這位用獨臂為無數人撐起一片晴空的共產黨員的身影融入暮色,步伐依然堅定。他的身后,是被扶起的尊嚴,是無數被點亮的生活,更是一面在巴山蜀水間高高飄揚、永不褪色的信仰之旗。
記者:李京
文字編輯:楊智嘉
新媒體編輯:洪琳
審核:李木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