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上海法治報
作者 | 陳穎婷
《上海法治報》2025年7月1日
第a04版:重點
一場由黨員先鋒點燃、跨越十六載的“生命”接力
“生態債”牽出紅樹林背后傳承故事
“紅樹林是利在千秋的事業,也許我們這代看不見,但只要成功,子孫就能享受其福澤。”2009年,已故“時代楷模”、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復旦大學黨員教授鐘揚的話語如星火,點燃了企業家吉臨娟心中的熱情。盡管未見盈利曙光,鐘揚身上那份超越時代的黨員擔當,讓她毅然踏上了拓荒之路。
2025年,“浦東公益檢察紅樹林生態修復基地”方案落地,熱帶海岸的衛士終在申城扎根。這份綠色契約背后,是一場由黨員先鋒點燃、跨越十六載的生命接力。
近日,記者來到上海南匯海灘紅樹林基地實地采訪。當天恰巧是紅樹正式批量“下海”的日子,聆聽著“怕冷”的紅樹在上海頑強北遷的故事,感受一代代共產黨員“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傳承……
泥漿案牽出“生態債”
紅樹林成“等量修復”最優解
日前,浦東新區人民檢察院公益訴訟檢察部門收到線索,浦東一河道內出現大量泥漿淤積,調查發現是某公司違規排放工程泥漿所致。經查,項目工程總包方單位未盡到嚴格審核義務,將項目發包給工程公司后,沒有監督該公司辦理建筑垃圾處置證,工程公司又將泥漿運輸工作交由無資質的運輸公司。運輸公司通過私設暗管方式向河道內排放大量泥漿。浦東新區檢察院一路追責到底,依法責令三家公司連帶承擔污染環境、生態破壞的民事賠償責任。這筆三家公司共同賠償的服務功能損失費可以用于浦東新區同類環境要素的替代性修復。“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金不能簡單‘一賠了之’,我們要找到等量甚至超越的修復方案。”檢察官表示。
工人正準備將紅樹種在退潮時的海灘上
此時,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紅樹北移”團隊傳來喜訊:經過十多年的馴化,紅樹已基本能在上海露天越冬!這讓檢察官們眼前一亮:“上海是個海濱城市,浦東又擁有較長的海岸線,紅樹林在抵御臺風大浪侵襲、高效存貯海岸藍碳、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有望實現同位、等量的替代性生態修復價值。”
為此,浦東新區檢察院公益訴訟檢察官多次前往位于臨港濕地公園的復旦大學紅樹林試驗基地,考察調研紅樹林的生態效益。6月3日,浦東新區檢察院舉行公開聽證,重點評議了“浦東公益檢察紅樹林生態修復基地”《實施方案》和《可行性論證報告》。《實施方案》獲得了聽證員們的一致認可。
根據《實施方案》,浦東新區檢察院與復旦大學合作建設占地10畝的“浦東公益檢察紅樹種植基地”,同時在金橋地區建設“濱海濕地微型科普園”。
黨建引領
一棵紅樹與一代共產黨人的諾言
2008年,基于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鐘揚組建團隊啟動了將紅樹林引入上海的大膽計劃。紅樹,這種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的“海岸衛士”,其天然分布最北不過福建福鼎(約北緯27度),人工引種紅樹林最北分布在浙江臺州(約北緯28度),而上海位于北緯31度——三度之差,意味著紅樹越冬時要克服更加嚴寒的挑戰。
“其實沒有賺到什么錢,是鐘老師的話打動了我。”企業家吉臨娟成了紅樹林團隊最堅定的實踐伙伴,負責栽種紅樹。鐘揚團隊從中國30多種紅樹中,大膽引進了10余種進行自然篩選。最終,兩種紅樹脫穎而出:秋茄和桐花樹。
然而,拓荒之路布滿荊棘。2016年12月,壞消息傳來:辛苦培育了5畝的紅樹林基地,因土地被征用,必須立即遷移。情勢所迫,他們只能將紅樹苗緊急移栽到吉臨娟的自留地上暫避風寒。
2017年9月,鐘揚出差前,又一次給吉臨娟打來電話,話語中滿是不舍與牽掛。鐘揚和她約定,出差回來就去看紅樹,為它們尋找新家。
吉臨娟等來的,卻是鐘揚在出差途中遭遇車禍,不幸離世的噩耗。鐘揚的突然離去,讓紅樹北移項目幾乎停滯了近兩年。“但我一直在照顧紅樹,它們是鐘老師留下的寶貴財富。”吉臨娟成了紅樹林沉默而堅韌的守護者。
黨員精神傳承
“接棒者”從絕境中淬煉生命韌性
黨員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鐘揚教授雖逝,但他的種子精神在團隊中生根發芽。他的同事南蓬、經佐琴、蔡星星等毅然接過了鐘揚教授未竟的事業。同是黨員的南蓬教授說:“我們舍不得把項目丟下。”
2018年5月31日,鐘揚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在臨港舉行。會上,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與港城集團共同簽訂合作協議,紅樹林項目終于在臨港獲得一塊50畝的新育苗基地。團隊重啟項目時,眼前景象令人心碎:因兩年無專業管護,原本的5畝紅樹僅剩1畝。所幸,吉臨娟守護的紅樹苗,為項目留存了珍貴的火種。
現在基地的紅樹依據不同種類和年份劃分。“這片桐花樹就是當年鐘老師種的紅樹所留下的第一代種子所長大的。”蔡星星哽咽地說。記者看到這片桐花樹林郁郁蔥蔥,樹上開滿了白色的花朵,空氣中也彌漫著醉人的花香。田埂處白色的標牌上,標注著“種植時間:2017年10月,引種狀態:第一代蠟果”。
桐花樹不僅耐淹,而且花美香濃,是優良的蜜源植物。更重要的是,通過持續十余年的馴化,它表現出了超乎預期的適應性。“桐花樹已經孕育了三代,抗寒性也大幅提高。”蔡星星介紹道。
2020年一場罕見的極端寒潮席卷申城,氣溫驟降至零下九度。“我看到學生做實驗的大棚都吹倒了,大批紅樹一夜之間紅了枝葉……這是幾代人好幾年的心血。”吉臨娟目睹大片紅樹被凍死,心如刀絞。最終,對于零下八九度的極端寒潮,團隊也摸索出了有效的防護措施——灌水法。2023年1月,這套凝聚著心血與智慧的冬季灌水保溫輔助紅樹幼苗抗寒法,獲得國家專利授權。
紅樹的生命力也在寒冬中悄然進化。“經過這些年不斷地馴化,活下來的紅樹越來越堅強,現在冬天,即使冰珠子在樹上掛著,但紅樹還是堅強活著。”吉臨娟欣慰地說。
2023年,在臨港的海岸線上,一批紅樹幼苗被小心翼翼地移栽到了真正的灘涂之上。這是它們第一次徹底告別溫室大棚的保護,直面東海的風浪與寒冬。
“雖然經歷了海邊自然的寒冬,但還是有不少紅樹活了下來。”蔡星星表示,更令人驚喜的是生態互補:“種了紅樹的那個地方,海三陵藨草(上海本土鹽沼植物)和紅樹長得特別好,而威脅海岸生態的互花米草則大幅減少,這意味著紅樹可以與本土植物很好地互惠合作。”
這一抹來之不易的綠色,證明了紅樹不僅能活在上海,更能履行其“海岸衛士”的天然使命。今年是經受了長期馴化的紅樹大批量“下海”的開始,蔡星星帶著學生們與工人一起,跨越了海堤,將一株株傾注了無數人心血的紅樹種在了退潮時的海灘上……
種子精神生生不息
獻給上海未來的禮物
從2009年鐘揚播下第一粒北移的種子,到如今紅樹林挺立于上海海岸線,融入城市生態修復體系,這條路走了16年。回望征程,處處閃耀著共產黨人初心與使命的光芒。
鐘揚教授作為黨員,以“種子精神”感召著后來者。他的愿望樸素而宏大:“50年甚至100年后,上海的海灘也能長滿繁盛的紅樹,這是獻給未來上海的禮物。”他對此充滿信心,“任何生命都有結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懼,因為我的學生會將科學探索之路延續,而我們采集的種子,會在幾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發芽。”
鐘揚(左二)在上海種下紅樹林
受鐘揚種子精神的感召,吉臨娟、南蓬、經佐琴、蔡星星……成為接力夢想的“種樹人”。他們在無數個寒冬中反復實驗、觀察、總結,硬是讓怕冷的南方樹種在上海扎下了根。
如今,浦東新區檢察院的“檢察藍”力量融入,則注入了法治保障的新內涵。他們將生態損害賠償金創造性用于支持紅樹種植,以司法實踐護航綠色發展,體現了新時代司法機關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擔當。
上觀號作者:上海檢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