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王潤梅。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盛夏的太原街頭,打開井蓋的下水井散發著嗆人的氣味。王潤梅和姐妹們把淤泥一勺勺從井下掏出,不一會兒,身邊堆成一個黑乎乎的小山包。這樣的工作,王潤梅一干就是32年。
從捏著鼻子清掏淤泥的青澀姑娘,到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動模范……王潤梅用自己的經歷印證了一個樸素的道理:平凡崗位也能成就不平凡的人生。
責任驅動到信仰扎根的初心之旅
1993年,18歲的王潤梅成為太原市政的一名水道工。整天與淤泥、惡臭為伴,掀開井蓋時刺鼻的氣味讓她多次嘔吐,路人嫌棄的目光曾讓她悄悄落淚。
但看到師傅跪在井邊,用手一點點摳出堵塞管道的雜物時,當聽到師傅說“再苦再累的工作總得有人干,干好了就有尊嚴”時,“責任”的種子開始在她心中萌芽。
為了記住管轄范圍內每一座井的位置和狀況,她隨身帶著筆記本,邊干邊記:“新建南路32號井易堵,需3天清掏一次”“迎澤大街15號井連接老舊管網”。這些密密麻麻的記錄,后來成為她擔任組長時快速解決問題的“活地圖”。
2005年,王潤梅擔任第二養護所水道三組組長后,這個全國市政行業的先進班組給了她更大的激勵——前兩任組長都是省、市勞模,墻上掛滿的獎狀訴說著“女子清掏隊”的光榮傳統。“不能砸了招牌!”這個信念讓她每天早出晚歸,騎著自行車跑遍100多條街道,用一個月時間把每座井的情況刻進腦海。
在一次暴雨防汛中,她的手被井蓋劃傷血流不止,路人勸她去醫院,她卻堅持守在打開的井邊直到積水退去。“水不退,人不撤”的誓言,讓她逐漸明白:這份工作連接著城市的“血管”,更連接著百姓的民心。2007年,王潤梅光榮入黨,面對黨旗宣誓時,她終于理解了師傅口中的“尊嚴”從何而來——那是來自為人民服務的信念底色。
清掏能手到創新先鋒的實踐之路
“掏水道不能只靠蠻力,得靠腦子。”這是王潤梅對團隊成員常說的話。在長期工作中,她發現傳統清掏方式效率低下,尤其是老城區管道狹窄,往往前面剛掏完后面就又堵了。
為了破解難題,她帶領水道三組創新推行小型機械清掏工具與人工清理相結合的模式,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為了精準掌握管網狀況,建立了“網格化”掌上臺賬,每條街道的管道走向、堵塞規律都清晰可查。這些創新讓水道三組的工作效率有效提升。
2013年,王潤梅當選全國人大代表,這個從下水道走出來的代表把基層聲音帶到了人民大會堂。她連續多年提交關于城市內澇治理、雨污分流改造的建議,其中“推動雨污分流源頭改造”的建議得到住建部的答復。
作為“王潤梅勞模創新工作室”帶頭人,她帶領團隊研發出帶孔掏下水道專用鍬、定向式承泥車等工具,其中“紅色噴漆反光叉”在夜間作業時能提醒行人安全,被廣泛應用。
崗位奉獻到社會擔當的精神升華
“小王啊,我們小區下水道又堵了,能不能來看看?”2005年,老軍營小區居民的求助電話,讓王潤梅作出了一個重要決定——帶領水道三組開展“市政服務進社區”活動。盡管小區管網不屬于市政管轄范圍,但她看著居民焦急的眼神,帶著組員連續3小時清掏滿是糞便的污水井,直到下水道恢復暢通。
從那天起,在她的帶動下,全單位都開展了這項活動。“便民服務卡”走進了400多個社區,她的手機號碼成了服務熱線。20年來,她們提供義務清掏服務1000多次,收到錦旗300多面。有一次,一位獨居老人家中管道堵塞,她帶著組員不僅疏通了管道,還幫老人打掃了衛生,老人拉著她的手說:“你們比親閨女還親!”
2020年,王潤梅轉任管理崗,但還會和大家一起出去清掏。她把勞模精神帶進黨務工作,創新“體驗式”“榜樣式”黨課,帶著黨員們在清掏現場講初心,在社區服務中悟使命。如今的水道三組不僅成立了“市政服務進社區”微信群,還開通了視頻號,讓更多人了解市政工作。
32載光陰,王潤梅用雙手托起了城市地下管網的暢通。正如她所說:“下水道是城市的‘地漏’,我們要做最負責的‘守門人’,讓老百姓腳下的路永遠干爽,讓黨在基層的根基永遠牢固。”這就是一名普通共產黨員的赤子之心,也是新時代勞動者對黨最深情的告白。記者 李俊華
來源:太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