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莊鎮大抓移風易俗促進鎮村面貌煥然一新
社會文明的進步不僅體現在經濟的繁榮上,更體現在良好的社會風尚和人們的精神面貌之中。近年來,臨縣城莊鎮將“余事不辦”作為移風易俗重點工作內容,為村民的各類喜慶事宜劃出清晰紅線,全力遏制大操大辦、鋪張浪費之風,努力營造文明、節儉、和諧的鄉村氛圍。
城莊鎮地處城鄉接合部,人口構成復雜,不同的經濟條件、文化素養和風俗習慣使得破除陳規陋習的任務異常艱巨。為了讓“余事不辦”有章可循,城莊鎮各村(社區)通過推廣村規民約和紅白理事會章程范本,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做出了具體規范:明確除婚喪事宜外,滿月圓鎖、慶生祝壽、升學入伍、建房喬遷、商鋪開業、百日周年等喜慶事宜一律不辦。若因特殊情況確需操辦,也僅限于家庭成員或直系親屬范圍,并且堅決反對收受禮金。這些規定既貼合群眾生活實際,又充分考慮到了人情世故,得到了大多數村民的認可和支持。
為了確保“余事不辦”規定的有效執行,城莊鎮各村(社區)成立了紅白理事會,會長由村(社區)黨支部書記兼任,成員包括村里有威望、懂習俗、群眾信任度高的鄉賢和“總管”。紅白理事會建立了明確的職責和章程,完善了紅白事登記臺賬。一旦有村民計劃操辦喜慶事宜,理事會成員會第一時間上門發放告知書,宣傳“余事不辦”的相關規定,引導主家提前報備。在喜慶事宜操辦過程中,理事會還會派人進行監督,確保各項行為符合規定要求,并現場拍照留存資料。通過這樣的方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監督管理機制,讓“余事不辦”從口號變為實際行動。
為了讓“余事不辦”的理念深入人心,城莊鎮開展了全方位、立體式的宣傳教育活動。一方面,利用現代媒體手段,通過手機微信群、快手、抖音、數字鄉村APP、農村大喇叭等,廣泛傳播移風易俗的政策和意義;另一方面,充分挖掘鄉土文化資源,把移風易俗的政策規定、好人好事改編成臨縣秧歌、道情劇、小品、三弦書等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送到田間地頭和群眾心坎上。同時,發放主題掛圖、口袋書、倡議書等宣傳資料,讓村民隨時隨地都能了解移風易俗的相關內容。三年來,全鎮向新媒體推送相關內容500余次,張掛刊播標語200余條,發放主題掛圖2600張、口袋書1500本、倡議書3000余份,使“余事不辦”的知曉率達到100%,踐行率也穩步提高。
在推動“余事不辦”的過程中,城莊鎮注重發揮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全鎮868名黨員干部全部簽訂《城莊鎮黨員干部帶頭移風易俗承諾書》,嚴格落實喜慶事宜報告制度,主動向組織報備自己及親屬的相關情況。他們以身作則,帶頭遵守“余事不辦”的規定,并積極做好親屬和身邊群眾的教育引導工作。鎮村干部、黨員和先進代表還成立了志愿服務隊,有針對性地開展“一幫一、多幫一”活動,主動為村民提供喜慶事宜的簡辦服務,幫助村民解決實際困難。通過黨員干部的率先垂范,帶動了廣大群眾積極參與移風易俗,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風氣。
城莊村村民張建飛原本打算給孩子大辦十二歲生日宴,城莊鎮副鎮長王雁得知后,深入張建飛家中進行移風易俗“余事不辦”的宣傳引導。王雁耐心地向張建飛講解大操大辦的弊端以及“余事不辦”的好處,經過一番勸說,張建飛全家認識到了移風易俗的重要性,答應不再大操大辦,只邀請直系親屬共同為孩子慶祝生日。像這樣的例子在城莊鎮還有很多。通過有效的教育引導,越來越多的村民從“天價彩禮娶不起、豪華喪葬死不起、名目繁多的人情禮金還不起”的困境中解脫出來,把有限的資金用于培育產業發展和有效增收上。
城莊鎮推行“余事不辦”,不僅減輕了群眾的經濟負擔,還讓村民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過去,頻繁的喜慶事宜讓村民們疲于應付,人情消費成為沉重的負擔;現在,“余事不辦”的規定讓村民們從繁瑣的人情往來中解放出來,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生產生活中。同時,這也有助于減少攀比之風,讓鄉村社會更加淳樸、文明。“余事不辦”劃紅線的舉措,是對鄉村文明建設的積極探索和實踐。通過明確規定、強化監督、廣泛宣傳和黨員帶頭等一系列措施,有效遏制了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的不良風氣,讓文明新風在鄉村落地生根。下一步,城莊鎮將持續深化移風易俗工作,不斷鞏固和擴大“余事不辦”的成果,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讓廣大村民在文明、和諧的環境中共建共享美好幸福生活。 (李玉峰)
來源:呂梁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