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陜北一帶的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聶榮臻和蕭克都成了副師長。平型關戰役結束后不久,聶榮臻帶著楊成武的獨立團加上地方武裝共3000余人,開赴華北敵后,創建了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蕭克在120師工作了一年多之后,來到平西獨當一面,出任冀熱察挺進軍司令,統一領導平西、平北和冀東三地的抗日武裝斗爭,并負責開辟擁有1200萬人口的冀熱察抗日根據地。
當時蕭克手中有三個支隊,8000多人,還有鄧華、宋時輪和程世才等猛將輔佐,稱得上兵強馬壯,條件比聶榮臻當初開辟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時候好多了。但蕭克上任后,并沒有在第一時間向平北和冀東進軍,而是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平西整軍上。
整軍的結果是,三個支隊司令,一個被處決,兩個離開,后來參謀長程世才也回了延安,蕭克手中再無能打之將。之后挺進軍的處境越來越艱難,最后連生存都成了問題,番號也在1942年春節的時候被撤銷。
蕭克是120師的副師長,冀熱察挺進軍的番號被撤銷后,按理說他應該還回120師工作。但在120師,他和賀龍相處得并不是很愉快。考慮到這一點,毛主席沒有讓他重回120師,而是把他派到了晉察冀,給聶榮臻當副手。
紅軍時期,聶榮臻長期擔任政委,很少直接指揮大部隊作戰,因此軍事指揮才能稍弱。蕭克在紅軍時期擔任過師長、軍長和軍團長,指揮作戰的經驗十分豐富,還獲得過二等紅星獎章。
因此蕭克來到晉察冀,聶榮臻是很歡迎的,不僅讓他負責軍事指揮,還讓他兼任了晉察冀軍事部部長。蕭克上任后,為了響應“精兵簡政”的號召,決定把晉察冀各軍分區所屬部隊“大團改小團”。
晉察冀根據地由于建立的早,聶榮臻又長于根據地建設,因此發展的很好,各軍分區的主力團都在2000人左右。主力部隊的后勤主要靠地方供應,41年的時候,晉察冀不少地方都發生了旱災,糧食減產。為了減輕老百姓的負擔,蕭克決定“大團改小團”。
原來的大團是三三制,有三個營15個連,改成小團后,撤銷了營級編制,團部直轄6個連,兵力和原先相比,少了一大半。精簡下來的兵力,有的充實到了地方部隊,有的編入了游擊隊。
地方武裝和游擊隊的糧餉主要靠自籌,不計在晉察冀對民眾征收的賦稅之內,這樣一來就可以減輕百姓的負擔。這個出發點是不錯,但“一刀切”的做法,也使部隊的戰斗力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楊成武的一分區家底最厚,完全有能力在不增加老百姓負擔的前提下保留幾個大團,但結果卻被“一刀切”,都改成了小團。42年之前,楊成武的一分區和日偽軍打過不少大仗,還在黃土嶺擊斃了日軍名將之花阿部規秀。
大團改小團后,雖然還是團級番號,但兵力已經不足原來的一半,戰斗力受到了很大影響,大良崗伏擊戰就是典型的例子。在這場戰斗中,一分區集中了老一團、三團和25團,伏擊日軍的一個大隊。
改制之前,這三個團加起來總兵力5000多人,改成小團后,總兵力只有2000余人,戰斗力受到了極大的削弱。因此盡管占據了地利,還是伏擊戰,但依然未能將敵人吃掉,打成了消耗戰,最后被迫撤退。
大團改小團后,整個晉察冀,再沒有打出過像樣的殲滅戰。聶榮臻對此是有意見的,但當時他已經離開了晉察冀,正在延安,對此也有心無力。晚年的時候,提起“大團改小團”,聶榮臻仍無法釋懷。
他對女兒聶力說:“當我得知晉察冀部隊正在分散縮小的情況時,確實是深感不安的。我們有的同志在當時沒有把準備發展部隊和準備反攻這件迫在眉睫的大事緊緊抓住,把注意力過多地放在長期堅持分散的游擊戰爭上面。在延安的時候,我和伯承、陳毅等人交換過意見,他們在同樣的情況下,已經把部隊主力集結起來了,準備迎接戰局的重大變化,我們為什么就不能這樣做呢?”
大團改小團,出發點是好的,可以減輕根據地內老百姓的負擔,但“一刀切”的做法值得商榷。抗戰勝利后,蕭克繼續在華北和聶榮臻搭檔,出任過晉察冀野戰軍司令,張家口保衛戰失利后,職務被楊得志取代,主要精力放在了辦學上。49年5月,蕭克調任四野參謀長,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