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通化7月4日電 (記者 郭佳)千年王城靜臥,古墓群星羅棋布——有著425年高句麗都城史的吉林集安,承載著不可復制的文化密碼。近日,中新網記者走進這座古城,了解當地如何守護和講好那段厚重的歷史。
工作人員修復高句麗壁畫。(集安市文物局供圖)
高句麗是漢唐時期活躍于中國東北的少數民族地方政權,其705年的歷史中,有425年以今集安地區為都,給當地留下了大量歷史文化遺存。2004年7月1日,“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目前仍是中國東北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
織密網絡,筑牢安全根基
據了解,集安已構建起市、鄉、村三級聯防體系,文物、公安、檢察等多部門攥指成拳,成立專門文物保護派出所,年均開展文物安全巡查超5000次。集安市財政每年列支160萬元作為文物保護專項資金,全力保障文物事業可持續發展;當地投資600余萬元,編制《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保護規劃》《洞溝古墓群保護總體規劃》,科學劃定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此外,集安還制定了《集安市文物保護管理辦法》等35項規章制度,組織起草并經吉林省人大常委會通過頒布實施《吉林省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保護管理條例》,文物保護工作走上法制化、規范化道路。
科技賦能,守護千年真容
申遺成功以來,集安累計爭取國家文保資金超2億元,持續實施洞溝古墓群、將軍墳等核心遺跡的科學修繕與監測。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更是高效推進,232處遺址復查率已達100%,新發現文物線索39條。
當地委托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吉林省考古所、清華大學等著名科研院校,采取國際先進科技創新手段對高句麗壁畫墓進行保護研究,開展了巖土和三維監測,獲得“監測點顯示裝置”“建筑物變形的三維攝影監測系統及方法”等實用創新型專利,為高句麗文物保護與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理論依據和實踐途徑,在國內乃至國際文化遺產保護和高句麗學術研究等方面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權威性。
深研活化,激揚文化自信
集安聯合頂尖院所持續開展考古發掘,新發現歷史遺跡80余處,出版《高句麗文物精粹》等專著10余部。集安市博物館成功晉級國家二級館,展陳提升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未來更將借力人工智能,讓高句麗文創產品與數字展示煥發時代魅力。
如今,集安正邁向守護與傳承的新征程——以高句麗文物保護利用為核心,持續爭取國家專項資金推進遺跡分批修繕與展示提升工程,同時大力招引專業人才,深化“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研究,讓千載風華在鴨綠江畔真正“活”起來。(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