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至26日,由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中直媒體駐吉機構,香港大文傳媒、鳳凰衛視等境外涉外媒體駐吉機構,吉林日報、吉林廣播電視臺等省直媒體及國際傳播中心;人民網、新華網等網絡媒體記者組成的“高句麗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暨金印回歸”媒體采訪團來到集安,聚焦中國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21周年與“晉高句驪歸義侯”金印回歸,采訪報道我省高句麗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與研究成果。
6月24日上午,媒體采訪團一行出發前,在長春采訪了吉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生導師高福順教授、東北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李德山教授、吉林省社科院吉林省高句麗研究中心主任祝立業教授、通化師范學院高句麗研究院院長孫煒冉教授。到達集安后,集安市委宣傳部介紹了中國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申遺成功21年以來當地保護與研究成果,“晉高句驪歸義侯”金印回歸準備情況,并參觀了集安市博物館,了解高句麗主題文創產品設計、制作及銷售情況。
6月25日,媒體采訪團一行先后參觀國內城、丸都山城及高句麗古墓博物館、長壽王陵和好太王碑,親身體驗文物修復與石碑、瓦當捶拓過程。國內城和丸都山城構成的平原城與山城互相依存的“附合式”王都,是高句麗獨有的都城形式,平原城平時居住生活,戰時退入山城堅守。丸都山城外的高句麗古墓博物館,是世界上第一個高句麗露天古墓博物館,完整地展現了高句麗古墓所有的類型。長壽王陵由1100多塊精琢花崗巖石條壘砌而成,分為7級階壇共22層石條,高13.1米,邊長31.58米,是集安十幾座同類型王陵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好太王碑是我國北方最大的單體石碑,高句麗6.39米,重37噸,上書漢字隸書碑文1775字,記錄了高句麗建國傳說、好太王一生功業和高句麗王陵守墓制度,是研究高句麗歷史的重要資料,也是我國碑刻藝術寶庫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展現了漢字由隸入楷的發展過程。
當晚,媒體采訪團一行還與市民一道觀看《夢縈高句麗》文藝演出,了解高句麗歷史文化。演員的服飾和舞蹈細節都是根據古墓壁畫復原的。
6月26日,媒體采訪團一行前往高句麗遺址公園、儒留園參觀。并前往集安市游客服務中心,了解申遺成功21年來對集安文旅產業發展的積極影響。
記者:宋曉林
主審 | 王遠洋 審核 | 李蘊涵 編輯 | 劉佳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