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伊朗與以色列的沖突,宛如一場“回合制”軍事博弈,向全球展示了現代戰爭中制空權、防空能力、遠程打擊火力與空對地打擊能力的極限較量。這場沖突直觀揭示了兩大關鍵教訓:伊朗擁有彈道導彈數量優勢,卻展示了失去制空權的后果,以色列空軍需要奔襲千里組織作戰,雖然奪取制空權,但是面臨戰術組織復雜的困境,而本土防御作戰則暴露了防空攔截彈耗盡的窘境。雙方你來我往,拼的是空軍持續作戰與導彈庫存較量,本質上則是\抗打擊能力的比拼,而這一幕讓某些地區的軍事觀察者,尤其是臺灣當局的“臺獨”分子,心生絕望。
伊朗與以色列的交鋒中,伊朗憑借國土縱深(面積約165萬平方公里,是臺灣的45倍)得以承受打擊,而以色列依靠美國持續的軍事援助,勉強維持防空體系運轉。此外,兩國相距上千公里,導彈飛行時間較長,提供了更多的反應和攔截機會。然而,臺灣的處境卻遠不如兩者。臺灣不僅缺乏伊朗的戰略縱深和以色列的外部輸血能力,也無足夠的防空攔截彈儲備和制空權優勢,甚至可能在電磁戰中迅速失守。更致命的是,大陸與臺灣的距離僅不到200公里,導彈和戰機幾乎瞬間可達,留給臺軍的反應時間微乎其微。
與伊朗和以色列相比,解放軍的軍事能力在多個維度上占據壓倒性優勢。首先,解放軍的導彈與遠程火箭炮(遠火)的打擊能力遠超伊朗,無論是射程、精度還是數量,都足以對臺灣形成飽和攻擊。其次,解放軍空軍的對地打擊火力遠非以色列可比,殲-20等先進戰機搭配精確制導武器,能迅速癱瘓臺軍關鍵設施。第三,解放軍在無人機技術與部署規模上的領先優勢,遠超伊朗和以色列,其偵察與攻擊無人機的協同作戰能力可大幅提升戰場效能。
這場對決還證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綜合國力與作戰意志決定了一場沖突的走向。在這方面,中國大陸始終占據絕對優勢,其經濟、工業與科技實力為解放軍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后勤支撐,而堅定的統一意志更使其在戰略上無可動搖。反觀臺灣,無論是資源、技術還是外部支持,都無法與中國大陸抗衡。伊朗與以色列的實戰表明,現代戰爭中,制空權、防空能力與火力投射的缺失一項都足以致命,而臺灣的“以武拒統”幻想在這種現實面前顯得尤為脆弱。
過去幾年,臺灣當局不斷鼓吹“以武拒統”,寄希望于“經國”戰機對抗殲-20、用“愛國者”或老舊的“霍克”系統攔截解放軍導彈。然而,伊朗與以色列的沖突清晰證明,沒有縱深、沒有盟友、沒有技術優勢、沒有反應時間、沒有綜合國力的對抗,注定是一條絕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