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布統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有人說,草原民族“余暇從事點打獵而已”其實是有失偏頗的。草原民族的生活除了塞外牛羊,還有歡樂——蒙古族著名的盛會“那達慕”。
那達慕大會起源于成吉思汗時期各部落大集會期間進行的賽馬、射箭、摔跤競技活動,后來又增加了下棋、歌舞等文體活動和表演。那達慕在每年農歷八月初至中旬期間舉辦,正好是牧民們收獲之后、入冬之前的難得的閑暇時光,于是大會人才濟濟、摩肩接踵,乃至成為地方最高長官主持的官方活動。從縣市到村鎮,各層級地方都熱衷舉辦自己的那達慕大會,類似內地的運動會。那達慕在整個內蒙古自治區都是非常盛大的節日,對外地游客而言也是不可錯過的盛會。
幸好,向導胡日查消息靈通,打聽到了7月11日有村級那達慕大會,還有難得一見的萬馬奔騰!
萬馬奔騰活動不是每次那達慕大會上都有,因為調集千萬匹馬殊非易事,一般天亮之后就要開始預熱,也就是說,想看萬馬奔騰的盛況,在7月份凌晨四點左右就得趕到現場。
我對此實在徒喚奈何,但本地人習慣了三四點天亮,照常興致勃勃趕熱鬧。我們早晨八點半從海拉爾出發時,胡日查告訴我,他的朋友早晨四點天亮就過去了。
▲錫林郭勒草原那達慕大會現場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從海拉爾城區向東大約一個小時之后,在332國道上拐進一條水泥路,右側是陳旗夏營地巴彥哈達蘇木牧場,駛下煙塵滾滾的草原土路,終于到了背靠山丘的會場。山丘上是巴噶營地,營建了一個小景區的規模。
山丘下大會場的平原上,人和車已經鋪開一大片,觀眾圍成一個大圓圈,環繞著近兩千平米的空地。來草原五次,第一次圍觀這樣的盛會,我也不由得有點興奮。
背靠山丘的紅色舞臺雖然小,但也顯示出隆重,舞臺右側已經準備好了舉著彩色旗幟的儀仗隊,后來我才知道這些盛裝打扮掛著綬帶的男女都是儀式上要接受表彰的優秀個人,廣場中央則是已經展開國旗準備著的儀仗隊。
▲那達慕大會上表演的蒙古族傳統舞蹈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大約十點,歌聲響起,儀式終于要開始了。國旗護衛隊帶領各儀仗隊、馬隊、機械車隊進行列隊行進展示。第一項正式流程是那達慕表彰儀式:表彰優秀老干部黨員、優秀黨員、勞動模范、優秀青年、優秀婦女、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大畜超200頭牧戶、大畜超100頭牧戶、鐵姑娘等幾種榮譽獲得者。大畜也就是牛、馬、駱駝之類的,一匹馬價格上萬,一頭牛頂三匹馬,大畜超過100頭就相當于百萬資產,在一個村里確實算是大戶了。
臺上的表彰儀式對臺下觀眾來說相當于自由活動環節。外圈的觀眾散了大半,周圍空曠了很多,一個婦女帶著孩子叫賣“西瓜、西瓜”,還有小吃車賣著烤腸、冰粥、果汁之類的。
一位領完獎舉著獎杯佩著獎章的勞動模范老奶奶搖搖晃晃往觀眾外圍走過來,我請胡日查幫忙上去詢問能否合影,得到了允許,于是我有點激動地站到老奶奶身邊,握手祝她平安健康、長命百歲。
胡日查說她的獎杯上寫著勞動模范,獎章和綬帶上寫的鐵姑娘,也就是特別能干的女牧民。除了獎章獎杯,她搖搖晃晃深一腳淺一腳的步子也是多年艱辛勞作的結果——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冬天早晨,牧民婦女每天都要早起勞作,徒手擠牛奶,雙腿夾住奶桶不能掉在地上。嚴寒加上僵硬的姿勢,老寒腿也就成了牧區婦女的“標配”了。
▲在草原那達慕大會上表演騎射的弓箭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表彰儀式結束,主持人終于宣布接下來是搏克比賽、射箭、搭蒙古包比賽。觀眾們馬上圍成小圈期待著:活動開始了一個小時,終于要進入真正的那達慕了!
大約十二點,搏克終于開始了。先是40歲以下組,128位選手兩兩比試進行淘汰賽,勝者進入下一輪。
選手們都穿上了搏克專用的夾克“昭德格”,是胸口挖空肩部拉低的皮背心,在胯部用皮帶束緊,有的背心背上是圖案,有的寫著巴爾虎、鄂溫克之類的,下身家常長褲、長靴,有的也穿上了全套正式服裝,綢布褲子,靴子上綁了黃綢帶,十足的蒙古大漢形象。
一般是十幾位選手一場,分成兩隊從兩側甩著胳膊跳著大步上場,無論高矮胖瘦,個個都曬得頭臉黝黑。到場中央以后,有的還雙手合十祈禱,然后再根據抽簽一一結對,各自選一塊比試場地開始。
快的組可能一兩分鐘就以一個掃腿結束戰斗,實力相當的持續了七八分鐘還分不出勝負,有時互相抵住雙手,有時互相抓住腰帶伏下身騰挪,誰也不肯松懈,扭著轉了大半場。
到了約定時間還沒有分出勝負,裁判就會過來要求雙方必須觸碰對方身體進行搏斗,裁判會拋硬幣決定選手的手放在對方什么部位。
有的組體型相差懸殊,就會引來觀眾的額外關注;有厲害的選手給對手來了個抱摔躺地,也會引起一陣掌聲和喝彩。
▲勝利的微笑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搏克比賽持續了兩個多小時還沒有到決賽,差不多三個半小時后的三點半,終于暫時停止了比賽,40歲以下選手已經決出了八強,主持人宣布比賽結果,此時觀眾走了大半。中午的陽光十分炙熱,我也全憑著看熱鬧的勁頭支撐著一直守在現場。
接下來是40歲以上32位選手搏克比賽。40歲以上比完以后,才開始40歲以下選手的八強決賽。我實在等不了了,決定去附近哈達圖鎮上吃晚飯。
從山丘背面穿過巴彥哈達牧場,除了偶爾出現的磚瓦房和汽車,這里是最純樸的草原,在夕陽余暉中如同油畫,羊群像白色甲蟲在畫上爬行著,牛不慌不忙地踱著步。
我分不清自己在畫中,還是在畫外。
▲內蒙古草原上成群的牛羊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晚上近七點我回到舞臺時,現場正在進行陳巴爾虎旗青年歌手斯布德巴爾虎民歌《巴爾虎靴子》CD專輯發布會,這是一位看起來有點靦腆的蒙古姑娘,但一開嗓唱歌,卻是高亢嘹亮、氣勢恢弘。
臺上還沒開始表演,臺下已經跳上了:一個一歲多梳著小辮裹著蒙古袍的小男孩蹦蹦跳跳,三個虎頭虎腦的巴爾虎小孩奔跑著舞彩帶。不慌不忙的備場之后,烏蘭牧騎表演終于開始了。首先是各民族服裝展示,然后是蒙古族群舞,接著由本嘎查婦女獨唱本地民歌。
在霞光之中,臺下幾對婦女也隨著音樂跳起了雙人舞,臺側幾位穿蒙古袍圍白色或藍色頭巾的老大媽坐在椅子上一邊看一邊閑聊,隨后我才知道下一個節目就是這幾位老姐妹們上臺合唱民歌。
孩子們繼續跑來跑去舞著彩帶,沒有任何人清場阻止,我開始感受到那達慕大會的真諦——在水草最豐盛的時節,人們聚在一起享受簡單的快樂。
晚上八點,小商販開始收攤了,我們也往回走,剛下山坡就遇到一群回家的馬群奔馳在草原上。守了一整天沒能見到萬馬奔騰,就把它們當作對我們守候的補償吧。
“中國三峽雜志”微信公眾號
歡迎訂閱:郵發代號38-383
立足三峽,關注人類家園
報道河流地理與水文化
責編:王芳麗 王旭輝
美術指導:崔瑋
美編:李蕓樺
校對:段海英
審核:柳向陽
來源:《中國三峽》雜志 2022年第5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