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吃卜寶
就在上周,朋友發來消息:“周末有空嗎?要不要一起去自駕游?”
“去哪兒?不會是……”
“烏蘭察布!”
“我剛回來。”
生活在北京的打工人,到底還有誰沒去過烏蘭察布?
這座距離北京僅300多公里的內蒙古小城,已經成為了北京打工人的“周末避暑嚴選”。從北京出發前往烏蘭察布,自駕只需四小時,乘坐高鐵則不到兩小時。
△烏蘭察布的草原。(圖/吃卜寶 攝)
當華北平原進入40℃高溫,烏蘭察布的夏日,必能隨機誘惑一個北京人。這里年平均氣溫4.3℃,夏季平均氣溫只有18.8℃,被中國氣象學會譽為“中國草原避暑之都”。
剛剛好的距離,加上最舒適的溫度,以及草原美景和牛羊肉美食,難怪一到夏天,北京打工人不是在烏蘭察布,就是在去烏蘭察布的路上。
從北京市內出發,行駛在G6京藏高速。美景已經從車窗上慢慢加載出來,八達嶺長城從視線里劃過,藍天白云的色彩愈發鮮明,山脈在沿途中起起伏伏。景色越美,意味著越接近目的地烏蘭察布。
△開往烏蘭察布的G6高速。(圖/吃卜寶 攝)
烏蘭察布在蒙語中意為“紅山口”,它位于內蒙古中部,地處陰山和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地帶。從地圖上看,烏蘭察布是內蒙古距離北京最近的地級市。一路上除了風景,你還能看到那句魔性的宣傳語:“北京向西一步,就是烏蘭察布。”
歷史上,烏蘭察布屬于中原王朝與北方少數民族之間的過渡區域。戰國時期,烏蘭察布的大部分地區是趙國和匈奴的領地,隋唐時則為突厥和隋唐交替管轄。宋、元、明、清歷代,先后有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北方少數民族在此繁衍生息。
△輝騰錫勒草原上的蒙古包。(圖/視覺中國)
明清時期,烏蘭察布是內地與蒙古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和物流集散地。其中集寧是聯系北京、宣化、大同等地的樞紐,也是草原絲路的重要節點。
既然來到內蒙 古 ,看草原當然是重頭戲。烏蘭察布的草原面積占全市國土面積的 60% 以上,其中最知名的是輝騰錫勒草原。
輝騰錫勒在蒙語里意為“寒冷的山梁”,足見夏季時的涼爽舒適。總面積600多平方公里、海拔2000多米的輝騰錫勒草原,是世界三大高山草甸草原之一。它也是世界上保持最完好的高山草甸草原之一,植被覆蓋率高達95%。從遠處放眼望去,是深淺不同、一望無際的宜人綠意。
△輝騰錫勒草原風光。(圖/吃卜寶 攝)
在輝騰錫勒草原上,能看到百米高的白色風車,修建于此的輝騰錫勒風電場,也是亞洲最大的風力發電場。巨大的風車葉片隨著風緩緩轉動,給草原增添了浪漫的氛圍。
六七月份,輝騰錫勒草原西麓的“黃花溝”,是更亮眼的草原景觀。這條長達十多公里的山谷,因盛夏開滿黃花而得名。游人可以在其中乘坐觀光小火車、索道纜車等游覽。
同時,黃花溝也是第四紀冰川地質遺存,遍布上億年的火山巖地貌。溝內山石險峻,駱駝峰、望汗石、佛手山都是值得一看的奇石。
△黃花溝奇石。 (圖 /視覺中國)
不僅是觀賞美景,在草原上還能體驗騎馬、射箭、草地摩托……從格子間里逃脫出來的打工人,終于能在寬闊的草原上肆意放縱。藍天白云,綠草黃花,打工人終于進入了現實版的“windows桌面”里,完全是理想中的夏日周末。
和其他草原城市不同的是,烏蘭察布不只有草,還有山,而且是萬年前的火山。
烏蘭哈達火山群是第四紀晚期火山作用的產物,也是蒙古高原南緣至今發現的唯一全新世有過噴發的火山,規模大且保存完好。該火山群擁有火山錐、火山口、熔巖臺地、熔巖流、堰塞湖、峽谷等地質景觀,堪稱天然的“火山博物館”。
△烏蘭哈達火山群。(圖/視覺中國)
烏蘭哈達總共有三十多座火山連串分布,其中開放游覽的有八座。眼看著臨近日落,從市區開往火山公園的路上逐漸寬闊起來。進入這片區域,腳下是灰黑色的火山灰,仿佛進入了太空電影般的場景。
3號北煉丹爐火山,可以順著樓梯爬到山頂。在火山頂俯瞰,可以看到草原和火山群。6號的南煉丹爐火山,則是游客打卡最多的火山。這里有大量的紅黑色火山石,外觀看起來很像火星表面。因此有不少人在這里租宇航服造型的服裝,點燃彩色的手持煙花,非常出片。傍晚時分,橙紅色的天空和火山交融在一起,也是科幻感拉滿。
△(圖/吃卜寶 攝)
而當太陽落下山,夜幕降臨后的火山公園,又增加了更多的神秘感。再加上不時有人在遠處放煙花,會令身處其中的你有種置身在遙遠宇宙中的錯覺。
看完了“山”,烏蘭察布也能看“海”。位于興和縣的澇利海,是烏蘭察布近年來的新晉熱門打卡地。
澇利海雖然被稱為海,其實是一座天然湖泊。這里兼具草原、濕地、林地等多重景觀。每到夏季,草色漸綠,湖泊映照出天空的藍色。湖畔幾棟白色的建筑增添了不少文藝氣息,也讓這里被不少人稱作“草原阿那亞”。
△澇利海。(圖/視覺中國)
因為環境優美,這里也是吸引候鳥棲息的地方。湖周圍的金色蘆葦蕩濕地,常匯集上萬只天鵝、遺鷗、蓑羽鶴等珍稀鳥類。
近年來,澇利海周邊成為大多數年輕人在烏蘭察布的露營首選地。在湖岸欣賞美景,吃著烤羊,喝著咖啡,是草原上最chill的時刻。
去年,綜藝《再見愛人》第四季在烏蘭察布拍攝,很多人對綜藝里的抓馬情節和絕美景色或許已經沒什么印象了,但提到兩個字,一定能喚醒記憶,那就是——熏雞。
卓資山熏雞,是烏蘭察布卓資縣的傳統美食。早在上個世紀初,因為本地雞個大肉嫩,當地人開始試著加工成鹵雞對外銷售;后來經過河北兩位師傅的工藝改良,逐漸打出了名氣。1956年,在全國熟食制品展覽會上,卓資山熏雞同山東德州扒雞、河南道口燒雞等,并列為全國名雞。
△色香味俱全的卓資山熏雞。(圖/小紅書截圖)
烏蘭察布的內蒙古美食更是不必多說。一碗熱氣騰騰的莜面窩窩,就是地道的日常主食。莜面由莜麥(裸燕麥)磨粉后蒸制而成,有一股淡淡的谷物清香。把莜面團成螺旋形的窩窩,蒸熟后蘸著羊肉湯、辣椒醬,或者就著一鍋小炒羊雜,柔軟中帶著嚼勁,滿口都是草原的味道。
燜面是另一道烏蘭察布餐桌上的常客,尤其在集寧一帶。將土豆、豆角和羊肉一層層鋪好,加上手工面條與湯汁燜煮,揭蓋那一刻,香氣撲面而來。挑一筷子大口咀嚼,肉香、面香、菜香混合在口中。
△內蒙古特色燜面。(圖/視覺中國)
到了烏蘭察布,牛羊肉必不可少。本地餐廳的牛羊肉,也是不負游客期待,主打一個量大管飽。手把肉、冰煮羊、鐵帽烤肉……從清晨睜眼開始,就能實現牛羊肉自由。
要說最local的早餐套餐,還得是羊肉燒麥和羊雜湯的組合。烏蘭察布的燒麥是皮薄餡大的“敞口燒麥”,比一般的燒麥個頭更大,里面塞滿羊肉和沙蔥,汁水滾燙。羊雜湯則是滿滿當當的羊心、羊肚、羊肝、羊血,湯底由骨頭長時間熬制,加入蔥花、香菜、胡椒粉,一口下去滿頭大汗。
當地產的沙蔥,是燒麥和烤肉的完美“搭子”。沙蔥是內蒙古和西北地區常見的蔬菜,口感像韭菜,又叫“蒙古韭”。沙蔥能恰到好處地襯托出羊肉的鮮香,也能去除羊肉的膻味。
△沙蔥和羊肉的絕配。(圖/吃卜寶 攝)
在烏蘭察布隨處可見的“鐵帽烤肉”店里,沙蔥和羊肉拌好,鋪在帽子形狀的鐵板上,烤好后夾在口袋餅里,是不可錯過的美食。
夏天的夜晚,在烏蘭察布的夜市邊走邊吃,能感受到最真實的草原人間煙火氣。烤羊肉、風干牛肉串、現打的馬奶酒、浮著一層奶皮子的酸奶,還有冒著熱氣的“奶茶鍋”,都是草原夜宵的靈魂。
△奶茶鍋。(圖/吃卜寶 攝)
當北京的夏天進入了“蒸籠模式”,看著上次去烏蘭察布的照片,打工人的夏日請假理由又自動生成了。
畢竟辦公室的冷氣,哪有草原的風自在?
參考資料:
中國氣象局(2017),《烏蘭察布如何成為避暑之都?》
烏蘭察布人民政府,《魅力烏蘭察布》
北晚在線(2020),《烏蘭察布五千多萬畝“草浪”,筑起首都綠色長城》
烏蘭察布日報(2021),《烏蘭察布“地球故事”》
編輯:曾寶氣;校對:遇見;排版:彭圣婕
關注公眾號【九行Travel】
發送關鍵詞“避暑”即可參與抽獎
7月15日隨機抽取2位朋友送出
《盛世長安》一本
“你想自駕去草原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