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4日,滬滇“16+16”重點產業園區合作共建工作推進會議在昆明舉行,宣告上海和云南優勢互補、發展互動和市場互聯的園區共建合作機制進一步深化,滬滇合作邁入了新的發展領域。滬滇協作共建園區強化產業合作,實現了從脫貧幫扶單向“輸血”到產業賦能持續“造血”的轉變。
滬滇“16+16”重點產業園區合作共建
“滬滇‘16+16’重點園區合作共建”是2023年底啟動的一項產業園區合作項目,旨在通過上海市16個區和云南省16個州(市)深入對接研商、明確工作重點、共建產業園區,推動兩地產業合作和經濟發展。至2024年11月底,云南省16個州(市)和上海市16個區全部完成了協議簽署,形成合作共建格局。
保山市與上海市閔行區于2024年9月正式簽訂了“滬滇‘16+16’重點園區合作共建”協議,具體措施包括用好合資公司與援滇干部力量,推動各項合作機制更好銜接融合;找準園區發展定位,立足兩地比較優勢,共同編制園區產業規劃;借鑒上海經驗,加快引進與保山特色產業契合度高、帶動能力強的優質項目;發揮政策體系對產業體系的支撐作用,優化服務保障,創新合作模式。
“滬滇‘16+16’重點園區合作共建”本身就是創新之舉,開展協作更需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為此,保山市緊抓機遇、主動作為,出臺重點產業協作園區管理辦法,協同推動東西部產業協作不斷取得新成效。
高位推動,雙向賦能。閔行和保山兩地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園區共建工作,兩地主要領導研究部署,建立工作機制,統籌推進。針對共建任務要求,閔行建立以區合作交流辦牽總,區經委統籌對接,集中全區優勢資源向保山傾斜;保山統籌13個部門(含產業園區)溝通對接,通過定期會議、工作報告、協調聯動、聯合招商等方式,統籌推進園區共建工作。
全面覆蓋,搭建平臺。以閔行莘莊工業區和保山產業園共建為主導,外延拓展至騰沖、龍陵、施甸、昌寧4個產業園區,全面落實各項共建工作。共同制定了《關于深化閔保產業園區共建的若干措施》17條,做到合作有章可循。閔行國家級園區以及對口支援的8個街鎮,與保山開展全方位和精準化共建協作,形成“兩園共建、多園對接”的“1+1+4+N”大聯動格局。
創新機制,協同招商。兩地共同出資,成立閔保商務管理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為1000萬元,閔行出資490萬元、保山出資510萬元,隸屬保山國資委二級公司,由市投資促進局托管。雙方各遴選4名干部到公司任職掛職。量化清單,先后協同赴上海、青島、杭州、深圳等地考察企業,實現了揭牌即運行、開業即見效。今年上半年,聯合招引上海償道生物、云喬農業、北京圣陽科技等9家企業落地保山,總投資額達12.7億元。
在保山東城區,一座現代化的產業園區“筑巢引鳳”,一個又一個企業落地定位、重新開局。“滬滇‘16+16’重點園區合作共建”機制持續賦能,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強化政策集成供給,有力推進面向印度洋國際陸海大通道建設。
“滬企+滇品”研發在閔行,生產在保山
6月20日,保山市黨政代表團赴上海市閔行區考察交流,召開協作聯席會議,進一步拓展上海消費幫扶保山優質特色農產品消費渠道,共謀產業協作發展新篇。
“2024年9月,閔行、保山簽訂園區共建協議以來,我們探索出了‘研發在閔行、生產在保山’的產業協作模式,為滬滇合作樹立了示范標桿。”閔保商務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施魁介紹。“上海天合光能、上海償道生物科技等一批先進制造企業落地保山,‘滬企+滇品’打通了咖啡、石斛等高原特色產品走向國際市場的通道。”
閔保共建園區加強產業協作,有天然的合作紐帶、厚實的合作基礎、互補的合作優勢,構建起了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的滬滇協作格局。
在推動“產業鏈”協同上著力。依托閔行在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數字經濟等領域的優勢,與保山的綠色硅基、高原特色農業、文旅康養等產業深度結合。推動東部優勢產業梯度轉移,支持企業“總部+基地”布局,打造“上海研發+保山制造”和“東部訂單+西部基地”的跨區域產業生態圈。
在強化“創新鏈”對接上著力。以騰沖科學家論壇為基礎,建立科技合作紐帶,推動科技企業、創新團隊雙向流動,共建高能級科創平臺,促進“實驗室成果”轉化為“生產線效益”。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做強做優做大保山的資源型產業,推動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在暢通“要素鏈”循環上著力。梳理“政策包”“需求包”“資源包”,豐富“保山所需,閔行所能”成果,推動閔行資本與保山資源“雙向奔赴”。
在拓展“開放鏈”布局上著力。探索共建“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跨境產業走廊”,引進一批跨境貿易、跨境電商、跨境物流、落地加工、外貿綜合服務等領域的企業,加強交通物流、能源、數字信息等大通道建設。拓展與周邊國家的經濟、科技、人才、醫療、文化等交流合作,讓“保山制造”借船出海,“上海服務”輻射全球。
在優化“服務鏈”供給上著力。積極學習借鑒上海“一網通辦”經驗,實行“專員對接、全程代辦”,以最大的誠意、最好的環境、最優的服務、最高的效率。全力服務好上海企業,支持企業高標準建設、高效率推進,推動建成一流項目、標桿工程,實現雙贏、多贏、共贏。
山海情深,一頭是建設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前沿保山,一頭是中國經濟的龍頭上海。從麒麟大口茶到小粒咖啡、從企業落地到共建產業園區,相信東西合力、政企合力、園區共建,將帶動一批又一批群眾受益、一片又一片土地煥發勃勃生機。
“東部研發—西部轉化”與“西部基地—東部市場”
今年3月26日,投資保山·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對話會暨保山市生物醫藥產業專題推介會在上海虹橋會議中心舉辦,90家生物醫藥企業應邀參加,17家上海企業與保山簽訂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和投資協議,投資金額達11.7億元。
這場跨越千里的“雙向奔赴”,是閔行保山“滬滇‘16+16’重點園區合作共建”的生動實踐。
從“單向幫扶”到“雙向賦能”。在國家東西部協作戰略的引領下,閔行區正以生物醫藥產業、優質農產品產業等特色產業為突破口,書寫“滬滇‘16+16’重點園區合作共建”的新篇章。保山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閔行區是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的核心承載區,匯聚了國家級科研平臺、創新藥企和高端制造集群,在生物醫藥研發、成果轉化及國際化布局方面優勢顯著;保山市則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建成西南地區重要的中藥材種植基地,擁有滇黃精、滇重樓等道地藥材資源,并初步形成“種植—加工—流通”一體化產業鏈。
從“平臺共建”到“鏈條重構”。依托閔保產業園區共建,閔行建立“需求清單+資源清單”精準對接機制,積極協調生物醫藥企業,聯合保山生物醫藥專班人員赴企業考察,為保山嫁接資源,搭建平臺;保山則用好中藥材、天然藥物資源稟賦優勢,積極做好投資要素保障,吸引企業落地。另一方面,閔行發揮研發技術、資本人才優勢,保山聚焦原料種植、初加工環節,形成“東部研發—西部轉化”和“西部基地—東部市場”的產業鏈閉環。比如,嘉保生物科技(保山)有限公司專注于高端生物多糖的研發、制造和應用,通過閔行研發高附加值產品,以滿足全球范圍內食品、日化和其他工業體系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
從“點上開花”到“面上成景”。保山積極建設標準化中藥材種植基地,引入閔行企業投資建設生物提取、制劑生產線,推動產業從“賣原料”向“賣產品”“賣技術”轉型。保山澤元藻業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從事蛋白核小球藻、裸藻、雨生紅球藻等系列微藻大健康產品開發以及微藻固碳技術開發的生物高科技企業,2024年6月被評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024年11月被認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經過多年研發,澤元藻業已成為在小球藻、裸藻及雨生紅球藻等領域通過FDA認證的行業領先企業。
從“產業協作”到“全域聯動”。閔保協作的溢出效應持續釋放,正在形成多領域協同發展格局。借鑒生物醫藥產業協作經驗,后續兩地啟動綠色食品加工協作,保山小粒咖啡、石斛等特色農產品將通過閔行電商平臺實現“云端出滇”。
供稿:保山發布
編輯:高淑婷
初審:方佳璐
復審:林心怡
終審:王婷婷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