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太空與您相伴的【第2629期】
七月的光影里,總有些記憶像老式放映機的齒輪,一格一格碾過歲月的膠片,其中最鄭重的一張,是一百多年前,革命先輩創(chuàng)建了中國共產(chǎn)黨。我們選擇在這樣的季節(jié)回望過去,因這熾熱的光線里,歷史會顯影得格外清晰——不是教科書里扁平的字句,而是帶著體溫的、會呼吸的史詩。或許我們永遠無法復(fù)現(xiàn)那個年代的灼熱,但透過這些泛著歷史包漿的鏡頭,至少能讓年輕的手指,觸到信仰最初的溫度。這個七月,讓我們以目光為祭,在光與影的交替中,觸摸“紅色烽火”中依然滾燙的初心。
銀幕上閃過陳其美與陶成章在軍政會議上手槍與炸彈的生死對峙,軍閥粗野的狂笑與革命者憤怒的呼喊交織。《建黨偉業(yè)》以戲劇張力撕開了1911年混沌中國的第一道裂縫。這部為建黨90周年獻禮的史詩,在韓三平與黃建新的掌鏡下,以173位演員的群像之力,重現(xiàn)了從辛亥革命到南湖紅船十年間的風云激蕩,它絕非教科書式的歷史復(fù)述,而是一場用膠片重鑄的“覺醒年代”。
影片以三條主線織就歷史經(jīng)緯:近代大事件的血色軌跡、青年毛澤東的求索之路、思想界的交鋒與嬗變。這種結(jié)構(gòu)看似龐雜,卻精準捕捉了那個“六年兩次帝制回潮、三任總統(tǒng)更迭、四場內(nèi)戰(zhàn)爆發(fā)”的時局,尤為珍貴的是,影片拒絕臉譜化書寫。袁世凱簽署“二十一條”時面露猙獰,卻在日本使者面前摔杯怒吼“山東是中國的”;蔣介石刺殺陶成章時陰鷙如黑幫殺手,眼神卻燃燒著扭曲的救國狂熱。歷史的灰度在此顯現(xiàn)——卑劣與血性往往共生。
影片大膽融合紀實、驚悚、抒情三重基因,讓歷史有了心跳。五四運動的長鏡頭如海嘯般席卷銀幕,學生舉冤字血書跪喊“為四萬萬同胞申冤”,士兵持槍的手因一句“同胞”而顫抖,這是理想主義最熾熱的燃燒。當鏡頭轉(zhuǎn)向南湖,周迅飾演的王會悟一襲素衣執(zhí)傘回眸,煙波中《國際歌》低徊,肅穆的詩意消解了歷史的沉重。最精妙的當屬驚悚筆法,陳公博夫婦電梯遇險、隔壁槍聲驟響的段落,以希區(qū)柯克式懸念折射建黨初期的險惡環(huán)境。歷史在此不再是名詞,而是動詞。
在宏闊敘事之下,人性的微光才是穿透時代塵埃的利刃。蔡鍔與小鳳仙車站訣別,“你是中國人的,也是我小鳳仙的”一語,將私情升華為家國大愛;毛澤東肩扛楊開慧看煙花時,青年戀人的歡愉與“從此沒有安生日子”的預(yù)言形成悲愴伏筆;李大釗獄中送別陳獨秀時緊握的雙手,比任何宣言都更昭示信仰的力量。這些被歷史課本“簡化”的先驅(qū),在銀幕上重獲體溫與心跳。
當12位代表在煙雨南湖壓低嗓音唱響《國際歌》,銀幕內(nèi)外形成奇妙的信仰共振。這場戲的震撼在于“小”,沒有紅旗漫卷,沒有禮炮轟鳴,僅一葉扁舟載著年輕人的家國大夢。正是這簇星火,點燃了后續(xù)百年的燎原之勢。影片結(jié)尾處,王會悟傘尖滴落的湖水與船艙透出的暖光交映,象征著一個政黨從風雨飄搖走向光明的隱喻。
今日回望,紅船上的“大夢”已成廣廈千萬間,當觀眾為百年前同齡人的熱血淚濕衣襟,當“蔡鍔擲杯”“南湖歌聲”成為短視頻平臺二創(chuàng)素材,我們知道,歷史從未遠離,它永遠等待著被喚醒、被挖掘、被銘記。影片的價值不在復(fù)刻往事,而在以銀幕為舟,載今人溯游至精神源頭,在物質(zhì)豐盈而信仰多元的當下,那份“為四萬萬人爭人格”的初心,仍是錨定時代的壓艙石。
來源 | 我們的太空(ID:ourspace0424)
作者 | 倪佳晨
專欄主筆 | 余夏琳
組稿編輯 | 彭鈺
校對 | 李文輝
主編 | 張文軍
郵箱 | ourspace0424@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