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魚叔寫了一篇關于「雷佳音被抵制」的文章。
梳理了這場風波背后的真正原因——
其實并不是在抵制雷佳音本人,而是觀眾早已厭倦了千篇一律的角色設定,和那些被高頻曝光后逐漸審美疲勞的熟臉。
文章發出后,評論區炸開了鍋,蓋樓蓋到上千層。
不少魚友還順帶提到了張譯、肖央等人。
認為他們的「上鏡率」也已經過高,看多了反而讓人出戲。
偏偏這波觀眾情緒撞上了肖央的新片,可謂火上澆油。
片方大概也心里沒底,原定6月28日上映的檔期,在6月24日突然宣布撤檔。
結果還沒撐到幾天,6月27日又宣布恢復原定檔期,折騰得讓人一頭霧水。
這騷操作,屬實有點迷。
豆瓣評論區都在嘖嘖稱奇,是獵奇的奇。
作為「替魚友避雷」的責任擔當,魚叔早早地把片子看完了。
今天不吐不快,就來聊聊這部讓人看完五味雜陳的——
《人生會議》
這片生怕觀眾看得不夠肖央,硬是整出了一個「肖央宇宙」。
20歲的肖央、40歲的肖央、80歲的肖央……
烏泱泱一片「肖央軍團」霸屏出動,輪番懟臉。
一不小心,還以為走錯了片場,看了部《肖央的一生》。
設定上也毫不新鮮,玩的是老掉牙的「穿越」套路。
類似《大話西游》里的「月光寶盒」,但沒有周星馳的浪漫,只有油膩的說教。
故事從男主父親拋家棄子前,買了一臺「時光機」說起。
原以為能穿越回過去,但壓根打不開,父親一氣之下扔進了垃圾桶。
5歲的男主當成紀念,留存了15年。
轉眼他20歲,談上了戀愛,沉醉在初戀的甜甜泡泡里。
一次偶然觸發了時光機。
看到了40歲的自己——
頂著禿頭、挺著啤酒肚、自帶油膩buff。
開口就是一頓「爹味」PUA:
什么別談戀愛、別沉迷情緒價值,要出國留學、健身打卡、早睡早起、拔智齒養生……
否則,20年后的人生就會一塌糊涂。
后來,80歲的男主出現,又嫌棄起了40歲的自己。
說他目光短淺,40歲才正是奮斗的好時候。
指責這些「年輕人」,應該多考慮如何長壽的同時,還能青史留名。
奈何20歲的男主,滿腦子只有剛剛追到手的女神。
他看這倆老版本自己攪局感情線,煩得要命。
像年輕人想逃脫父母的掌控一樣,他想逃離「40歲自己」的控制。
一怒之下,砸了時光機。
然而 沒想到,這下捅了馬蜂窩。
各時間線版本的「肖央」傾巢而出,上演了一出「多重自我大亂斗」。
彼此之間大打出手,直接造成交通癱瘓……
這設定聽上去,好像還有點意思——
奇幻穿越 + 多重自我 + 動作冒險 + 多元宇宙。
拍好了,國產喜劇版《彗星來的那一夜》不是沒可能;
不求深刻,也能借不同年齡的自我之爭,聊聊價值觀的沖突、人生的選擇。
退一步說,哪怕不哲思、不深刻,起碼也得好笑吧?
但沒想到,魚叔還真是高估了它。
從頭看到尾,愣是笑不出來。
只剩「無聊」。
笑不出來,不是因為笑點冷。
而是因為整部片子太老套、太低俗,甚至把觀眾當成沒見過世面的傻子。
所謂喜劇,靠的卻是國產片里最陳舊的一套「組合拳」。
第一招,屎尿屁式的低級橋段。
比如,40歲的男主硬逼20歲的自己「盡早割包皮」,試圖制造所謂「代際雞娃」的荒誕沖突。
結果不僅不荒誕,反而尷尬到腳趾摳地。
透著一股令人作嘔的低幼與做作。
還有更離譜的。
為了忽悠年輕的自己「出國留學不誤初戀」,40歲男主找來男人反串「老婆」,借AI換臉演起了嬌滴滴的撒嬌戲碼。
濾鏡崩的一瞬間,笑點沒出來,羞恥感倒是溢出了屏幕。
看得我連翻白眼。
這都哪一年了,還靠男女反串制造笑料?
第二招,赤裸裸的直男式意淫。
40歲的男主,經過一通「人生改造計劃」之后,華麗變身為成功企業家+科研專家。
左手資本,右手科技。
坐擁豪宅豪車,美女環繞。
可他偏偏還要「保留純真」,嘴上念念不忘初戀,眼里全是「白月光」。
試圖包裝成「深情而不油膩」,可惜早已散發出一股熟悉的「土味霸總」氣息。
這種套路,幾年前就已經被用濫了。
到了今天,更是在短劇和短視頻的流水線里被榨得一滴不剩。
穿越、逆襲、霸總、AI、白月光、雞娃——這些元素的組合,活脫脫就是一部低配版的「短劇大雜燴」。
只不過人家短劇也就刷個五分鐘,它卻要你坐在電影院里花100分鐘看完,硬生生多浪費95分鐘。
你說,這樣的片子,還讓誰笑得出來?
為什么要拍這樣一部完全不好笑的「喜劇片」?
魚叔也想過這個問題。
其實,它并不是個例。
近年來,類似的「高概念」奇幻喜劇越來越多:
《哥,你好》《日不落酒店》《歡迎來到我身邊》……
一個個聽上去腦洞大開,什么平行宇宙、意識穿越、靈魂互換,說得天花亂墜,實則換湯不換藥。
套路雷同、劇情空洞、人物臉譜、邏輯混亂,最后再煽一碗情緒雞湯收尾。
說白了,就是「想得多,拍得爛」,既不好看,也不好笑。
很多觀眾說《人生會議》像《夏洛特煩惱》。
魚叔看完也立刻聯想到這部當年的現象級爆款。
可以理解,正是《夏洛特煩惱》的意外成功,讓很多片方嘗到了「高概念+情懷+反轉」的甜頭,才導致后續大量模仿跟風。
但可惜的是,大家只學了表皮,卻忘了最關鍵的一點:
《夏洛特煩惱》在拍電影前,已經作為舞臺劇巡演了上百場。
許多橋段在一次次觀眾的笑聲與沉默中被打磨到極致,所有看似輕巧的幽默,其實都經歷過反復校準。
而不是像現在很多所謂的喜劇電影,連基本劇本都沒打磨好,就急著開機、投放市場。
他們不是在認真講一個好故事,而是在投機取巧地組裝笑點、販賣情緒。
真正的問題不在于「笑不笑」,而是創作者從一開始就犯了一個致命錯誤。
把「設定」當「內容」,把「情緒」當「邏輯」。
比如《人生會議》壓根沒打算交代清楚「時光機」是怎么回事,也不想解釋設定上的自相矛盾。
它只想讓肖央見肖央、打肖央、哭肖央,畫面沖突越大越好。
再加上「成功/失敗」「初戀/錯過」這些反差梗,來撩撥觀眾的情緒底層。
它和那些短劇一樣,本質上只是借「高概念」賺流量。
但區別在于,短劇幾分鐘看完就翻篇,而電影得陪你坐夠100分鐘。
更麻煩的是,它還要故作姿態,在結尾端出一碗反復加熱的「人生雞湯」——
說著關于「成長」「選擇」「命運」的大道理,臺詞煞有介事,畫面懷舊復古,配樂傷感悠揚,仿佛真的要給觀眾上一堂哲學課。
可問題在于,這套「哲學課」跟電影講的故事根本割裂。
影片的核心價值觀依然俗套、世俗、功利。
男主的遺憾并不是真錯過了愛情,而是沒活成那個「既有愛情又有事業、既有錢又有名」的人生贏家。
所謂「成長」的外衣,包裹的仍然是對成功學的無限向往。
所以我們會發現,這種國產喜劇的雞湯并不「真誠」,它更像是套路化的遮羞布。
編劇自己都未必相信劇中角色所謂的「頓悟」和「蛻變」。
只是為了讓劇本看起來「完整」,強行往結尾塞一場感悟,完成那套被稱為「人物弧光」的格式化操作。
但觀眾早就不傻了。
當創作者試圖用設定糊弄、用情緒哄騙的時候,觀眾不會再感動,他們只會用票房投出自己的判斷。
這也是為什么,《人生會議》票房撲街,口碑崩盤。
我們并不是不接受奇幻設定,而是拒絕那種邏輯錯亂、價值陳舊、情感浮夸的幻想。
這類電影的問題,從來不是「沒想象力」。
而是把所有的想象力都浪費在「怎么設定更復雜、劇情更離奇」上,而沒有半點用在「怎么講好一個能打動人的故事」上。
就像片中那個被拆得稀碎的「時光機」。
它本可以帶我們穿越時空、打開多元宇宙的大門,結果卻只帶我們回到了幾十年前那個早就看膩的老劇本:
「初戀+錯過+勵志+如果可以重來一次」。
片子結束,留下的不是感動,也不是共鳴,而是一個巨大的問號:
我們為什么還要花錢、坐在電影院里,看這樣的爛片?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推薦」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