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湖州7月4日電(胡豐盛)作為中國共同富裕探路省份的浙江,如何將網絡“流量”轉化為鄉村發展的持久“留量”?
7月4日,為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網絡賦能鄉村應用模式,浙江省市縣網聯會三級聯動,在湖州市南潯區窯里村舉辦“同心窯里·網絡賦能鄉村振興”主題活動,網絡代表人士、專家學者、基層干部及入鄉青年共聚一堂,通過主題研討、案例分享、項目合作,探索“流量+鄉村”的多元變現路徑。
活動的舉辦地,南潯區善璉鎮窯里村,是湖州精心培育的網絡賦能鄉村振興實踐地。在這里,以黃彬彬為代表的新社會階層人士隊伍,將窯里村從“傳統村落”蝶變為“兒童友好藝術村”。
這名北京大學碩士畢業的90后姑娘來到窯里村后,短短幾年時間,變化肉眼可見:村口窯文化館成為陶藝制作體驗課堂,曾經閑置的農房變身雕塑館和藝術空間,村民日常生活成了詩畫展上的“主角”……
7月4日,浙江南潯,嘉賓參觀窯里村。主辦方供圖
曾經的空心村,今朝的藝術村,在浙江,青年和鄉村,實現了雙向奔赴。
“一支湖筆,寫不盡千年文脈;一方窯火,燃不息共富初心。地處長三角腹地的南潯是湖州接軌上海的前沿陣地,鄉村振興的實踐熱土。”南潯區委統戰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窯里的點滴變化,離不開“入鄉青年”的傾力投入。近年來,南潯以“統戰+”模式,積極探索網絡人士統戰工作新路徑。通過打造“之江同心家園”陣地、創新“之江同心·網聯潯美”品牌、開設“之江同心直播間”講座、開展“同心的力量”等一系列活動,建立起一支網絡代表人士隊伍,實現了網絡統戰工作的新突破。
“從淘寶村到小紅村,鄉村文旅的在線化傳播正在向在地化體驗轉變。”浙江大學數字鄉村研究中心主任杜英森認為,新階段的鄉村振興模式,不僅要有咖啡,有美食,也要有自己的核心價值,進行商業模式的深入挖掘,形成新產業和新業態。在他看來,“云村民”很可能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抓手,“它是‘城市與鄉村’資源轉化的新渠道,人工智能時代‘虛擬與現實’聯動的有效載體。”
“省市區網聯會三級聯動,齊聚窯里,共同探討網絡賦能鄉村應用模式,不僅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更是一場行動的集結。”浙江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省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余杰希望,網絡人士能夠充分發揮網絡平臺的流量優勢,探索“流量+鄉村”的多元變現路徑,通過短視頻、直播帶貨等形式,將線上流量轉化為線下消費。同時,積極推動數字技術與鄉村產業深度融合,運用大數據分析市場需求,發展定制農業、智慧文旅等新業態,讓流量成為鄉村振興的“數字引擎”,真正實現“流量變銷量、粉絲變客戶、內容變效益”,為鄉村振興插上智慧的翅膀。(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