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新
2023年,我來到位于山東鄒城市東部的農業鄉鎮香城鎮苗馬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苗馬村共300多戶、1000余人,土地平闊,適合農業發展。
初到村里,我對能否勝任第一書記心里沒底。我跟著村黨支部書記馬強勝入戶走訪,到田間地頭了解情況。烈日下,幾名中年婦女正在拔草。“她們多是留守婦女,收入來源十分有限。”馬強勝說,“咱們的集體經濟雖然這幾年有所增長,但要讓鄉親們日子過得更紅火,還得再突破!”做大做強村集體經濟成為我們的共識。
我和村干部擰成一股繩,白天一起鉆大棚,晚上共同查資料,最終錨定兩條發展路徑:一是向上求索,積極與山東農科院合作,建設小麥良種試驗基地;二是自身挖潛,發展生姜、地瓜等產業,利用大棚種植反季節蔬菜。
發動群眾并不容易。推廣生姜種植時,村民老董蹲在地頭直搖頭:“種了一輩子麥子,哪會伺候這玩意兒?”我們請來農技專家手把手教學,同時組織黨員帶頭試種。最終,不少人動了心,決定跟著一起干。當首批生姜以每斤5元左右的價格被收購時,老董攥著鈔票找到我:“葛書記,明年我還接著種!”
去年春節假期,正當我們干勁滿滿的時候,一場多年未遇的大雪突如其來。“葛書記,雪把大棚壓塌了!”種植的反季節蔬菜大面積受災,村集體經濟損失很大。當晚,有村干部開始打退堂鼓:大棚修繕需要大量資金,建議放棄。想到我們已經投入了大量精力,我和馬強勝都不想輕易放棄。我們連夜召開碰頭會,分析情況,堅定信心。那段時間,我們每天東奔西跑,找資金、要政策,最終順利地完成了大棚修繕。
為解決蔬菜銷路難題,我們跑到北京等地找市場。一個暴雨如注的晚上,我和合作社技術員在倉庫打包到凌晨3點,渾身都是泥水,干完卻相視而笑——首批5000斤訂單即將發往上海。如今,我們的蔬菜等通過電商走進千家萬戶,村集體年增收30萬元。
去年,在鎮黨委支持下,我們聯合周邊5個行政村成立“跨村聯建”片區黨委,推廣小田變大田模式。我們還注冊成立共富公司,邀請市司法局組建法律幫扶團,為聯建村擬定合同28份,注冊商標5個。如今,苗馬片區集體經濟年收入突破500萬元,帶動200余人就業,村民人均增收超萬元。
“要干就干實的!”這是我駐村時的承諾。要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沒有捷徑,唯有實干。未來,我將牢記重托,扎實走好駐村之路,用實際行動在廣袤田野書寫新的篇章。
(作者為山東鄒城市香城鎮苗馬村駐村第一書記,本報記者孟祥夫采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05日 07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