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人生如戲,商場更是瞬息萬變,寧波博匯股份的老板金碧華、夏亞萍夫婦,真可謂是把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演繹得淋漓盡致。
這公司2020年才風風光光在創業板上市,誰能想到僅僅三年,就因為一張4.8億的天價罰單差點直接涼涼,尤其是在這關鍵時刻,老板夫婦倒是果斷,直接套現2.6億趕緊走人,只留下爛攤子給國資接盤。
那么,這對夫婦為何有如此本事?剩下的廢墟又怎樣收場?
文具佬轉行煉油
這對寧波夫婦發家史也挺勵志的,創始人金碧華,一開始竟然是做文具的,從圓珠筆到石油化工,這跨度也忒大了點。
但人家就是敢想敢干,愣是抓住了時代的機遇,2005年國家政策松口,允許民營資本進軍石油行業,金碧華一看就知道這可是個好機會。
他立馬拉上人合伙,一步步跟著政策走,創辦了博匯,2011年國家又出了個成品油消費稅退稅政策,國家退稅相當于直接補貼利潤,這公司業績能不好嗎?
趕上了所有風口的博匯股份發展史,簡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政策紅利教材,從2017年到2023年,每年光是稅費返還,就動輒兩三個億甚至更多。
2022年直接飆到5.32億,這退稅金額比很多公司一年的凈利潤都高,難怪博匯股份能一路高歌猛進,成功上市。
但靠政策吃飯風險也大,政策紅利這東西,說沒就沒了,一點不跟你客氣,2023年6月,財政部和稅務總局突然發了個公告,調整成品油消費稅政策。
這政策一變,博匯股份立馬傻眼了,稅務局一查賬就發現博匯股份可能存在少繳消費稅的風險,立馬約談。
這下子博匯股份的好日子算是到頭了,退稅沒了不說,還得補繳以前的稅,真是雙重打擊。
天降四億八罰單
4.8億的稅單真不是開玩笑的,對博匯股份來說簡直就是泰山壓頂,這錢要是真交了,公司一年利潤直接變虧損,還是巨虧。
雪上加霜的是,公司主營產品重芳烴衍生品和稅務局杠上了,稅務局表示衍生品其實就是重芳烴,得按重芳烴交消費稅,博匯股份委屈直呼自家的衍生品和重芳烴明明不一樣,為什么要交稅?
雙方吵來吵去,也沒個結果,但稅還是要補的,眼看幾億罰單就要砸下來,公司股價也跟著跌,真是內憂外患。
更扎心的是,如果按照新政策繳稅,博匯股份的主打產品重芳烴衍生品每噸要多交2152元的稅,這成本一上去,利潤空間直接被擠壓沒了。
算下來產品賣價才4000元/噸,刨去稅費,還賺個什么,繼續生產就是賠本賺吆喝,越干越虧,所以這時候擺在金碧華夫婦面前的,就兩條路。
要么硬著頭皮交罰款,咬牙堅持下去,要么趕緊想辦法脫身,止損離場,博匯股份也不是沒掙扎過,想調整產品結構,發現根本行不通。
想把稅負轉嫁給下游客戶,人家又不傻,也不愿意多掏錢,各種自救措施都試過了,但都收效甚微,公司實在扛不住了,2024年6月,直接宣布停產。
理由也很直接,經營資金困難,說白了就是沒錢了,玩不下去了,停產公告一出,市場一片嘩然。
要知道博匯股份可是上市公司,說停產就停產,這背后得有多大的壓力?
老板娘套現走人
就在大家以為博匯股份要硬扛到底的時候,金碧華夫婦突然來了個神操作,直接把公司給賣了。
2024年11月,他們先是試水,想把5.14%的股權賣給一家私募基金,結果沒成,估計是覺得賣少了沒意思,畢竟人家手里還握著超過一半的股份。
沒過多久金碧華夫婦就找到了新的買家無錫國資,這次可真是大手筆,2025年2月,博匯股份正式宣布賣身國資。
具體操作是這樣的,先是把13.06%的股份,以每股8.2元的價格,轉讓給無錫國資旗下的一個投資平臺,套現2.63億元。
這一下子兩億多現金就落袋為安了,然后又搞了個定向增發,無錫國資繼續注資,進一步鞏固控股地位。
更絕的是,金碧華、夏亞萍夫婦還承諾,放棄剩余股份的表決權,這意思就很明顯了:公司我賣了,錢我也拿了,以后公司是死是活,跟我沒關系了。
這操作真是快準狠,算下來無錫國資為了接盤博匯股份,前前后后花了6.8億元,復牌后博匯股份股價還漲停了,看來市場對國資接盤,還是挺看好的。
有人說金碧華夫婦這波操作是金蟬脫殼,也有人說是壯士斷腕,但不管怎么說,人家是真金白銀套現走人了,普通人幾輩子都掙不到這么多錢。
至于留給國資的是爛攤子還是潛力股,那就不是他們操心的事了,反正錢已經到手,瀟灑離場,完美謝幕。
國資接盤為哪般
問題來了,無錫國資為什么要花6.8億,接手博匯股份這個燙手山芋?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博匯股份現在是內憂外患,4.8億的罰單不說,公司還停產了,兩年虧損超過4個億,妥妥的爛攤子。
國資出手肯定有自己的考量,公告里說得其實挺明白,花多少錢無所謂,重要的是國資想借這個機會,推動地方產業轉型升級,把博匯股份這塊牌子用起來。
雖然博匯股份現在是困難重重,但底子還在,畢竟也是一家上市公司,技術、設備、廠房都擺在那里,化工行業也算是地方經濟的重要一環。
無錫國資接盤,一方面可以穩住就業,保住稅收,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注資、重組,幫助博匯股份走出困境,實現轉型升級。
當然其中也少不了撿漏的成分,博匯股份現在落難,估值肯定不高,國資這個時候入場,成本相對較低,萬一運作好了,公司業績反轉,那國資也能跟著躺贏。
但話說回來,國資接盤博匯股份,也面臨不少麻煩,比如說4.8億的稅單怎么解決,停產的工廠怎么恢復生產,和稅務局的官司怎么打等等。
這些都是擺在無錫國資面前的攔路虎,能不能力挽狂瀾,讓博匯股份起死回生,還真不好說。但至少國資的入局,給博匯股份帶來了一線生機,至于未來如何,只能且行且看了。
結語
博匯股份的興衰告訴我們,政策紅利固然誘人,但絕不能過度依賴,靠政策輸血的企業經不起風吹雨打。
只有掌握核心技術,提升自身競爭力,才是長遠發展之道,更重要的是,企業必須重視稅務合規,依法納稅,誠信經營,別想著鉆空子,搞偷稅漏稅的小動作。
現在稅務監管越來越嚴,大數據天眼盯得緊,一旦被查出來,輕補繳罰款,重傾家蕩產,博匯股份的前車之鑒值得所有企業引以為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