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未來 北京報道
新能源行業“反內卷”正從行業自覺升級到政策引導。
“我從事過很多行業,在新能源領域也做了很多年,但從沒見過像光伏行業現在這種競爭狀態,從其他行業進來投資的人太多了。我沒有想到光伏行業變化這么快。”一名深耕光伏的資深人士無奈地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行業反內卷早已拉開序幕,如今這場行業自覺已經演化為政策引導。6月27日,《反不正當競爭法》完成修訂;6月29日,《人民日報》在頭版發布金社平署名文章《在破除“內卷式”競爭中實現高質量發展》,點名光伏、儲能的內卷“亂象”;7月1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依法依規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
7月3日,工信部召集14家光伏行業企業舉行座談會,落實中央財經委第六次會議關于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決策部署,依法依規、綜合治理光伏行業低價無序競爭,引導企業提升產品品質,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
7月4日隆基綠能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下,產能供需錯配必須從源頭上解決,中央財經委會議提出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并劍指盲目招商,明確了這些行為加劇了供需問題。目前看到光伏玻璃等自律減產正在加速,硅料端兼并重組淘汰低效產能的節奏也在加快。”
產能過剩導致“內卷”
“光伏已成為中國制造的一張靚麗名片。”7月3日,工信部黨組書記、部長李樂成在座談會上說道。
回首過去幾年,我國光伏行業突飛猛進。2020年我國光伏組件產量突破120GW,在全球占比76.1%,當時光伏行業正處于快速上升期,這一成績頗為喜人。但此后行業飛速擴產,產量水漲船高。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2021年—2024年,我國光伏組件產量分別為182GW、288.7GW、499GW、588GW。幾乎每年都在翻倍。
產量翻倍上漲的同時,價格卻在加速下跌。2021年光伏硅料價格最高在9.5萬元/噸,2022年最高33萬元/噸,2023年開始暴跌,年底跌至6萬元/噸,2024年又大幅跌至3.65萬元/噸。今年光伏硅料價格已跌破3萬元/噸,低于企業現金成本價。
硅料的走勢是光伏全產業鏈的縮影,硅片、電池、組件均屬此類情形。同為新能源領域,儲能產業也如出一轍,在碳酸鋰、電池產能不斷沖高的同時,其價格不斷降低,跌破成本價。
李樂成在座談會上表示,“我們要全面客觀認識光伏產業發展形勢,堅定信心,多措并舉,進一步鞏固提升優勢,為共建清潔美麗世界作出更大貢獻。”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石油工程博士馬一峰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的實際情況是,有很多低質量的產能正常是不應該存在的,但是某些投機者看到機會就蜂擁而上,導致產品同質化。很多其他行業的資金、運營方進入到光伏,他們沒有這方面的積累,屬于低質量重復建設,肯定是要被整治的,因為這和行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是相違背的。”
對于內卷導致產品價格下降,馬一峰認為這并不是壞事,因為長期來看,隨著技術升級、效率提升,產品價格必然下降。否則度電成本高,新能源很難轉型成功。
“破內卷”信號明確
如果低價競爭如決堤之水,那么“反內卷”則挽狂瀾于既倒。
從2024年開始,光伏、儲能就已呼吁行業自律,2025年全國兩會,破除“內卷式”競爭成為熱議話題,反“內卷式”競爭,首次上了政府工作報告。如今,國家從立法、政策等多個層面抵制不當競爭,清退落后產能。
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6月27日表決通過新修訂的《反不正當競爭法》,自2025年10月15日起施行。新修訂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對現行法律多處進行了完善,如將總則第一條中“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修訂為“預防和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第二條加上“公平參與市場競爭”。附則中增加“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實施本法規定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擾亂境內市場競爭秩序,損害境內經營者或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的,依照本法以及有關法律的規定處理”等內容。
隆基綠能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新修訂的《反不正當競爭法》明確禁止“以低于成本價銷售商品”,直擊光伏行業痛點。新法施行為硅料、組件等設定價格底線,推動價格中樞上移,有助于企業利潤修復。
7月1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召開,研究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等問題。會議強調,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要聚焦重點難點,依法依規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引導企業提升產品品質,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
7月3日,工信部舉辦的座談會是落實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李樂成表示,工業和信息化部將進一步加大宏觀引導和行業治理,強化標準引領和服務保障,持續幫助企業解決急難愁盼問題,為推動光伏行業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此外,6月29日《人民日報》在頭版發布金社平署名文章《在破除“內卷式”競爭中實現高質量發展》,直指光伏組件、各類車型、儲能系統的“內卷”亂象。
“政策組合拳為光伏行業注入供給側改革強心劑,為優質的光伏企業帶來價格修復、技術溢價、行業整合的三重利好。”隆基綠能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當下,產能供需錯配必須從源頭上解決,目前看到光伏玻璃等自律減產正在加速,硅料端兼并重組淘汰低效產能的節奏也在加快。
去產能任重道遠
破除“內卷”,絕非一日之功。
“一系列的政策信號,對于光伏儲能行業來說意味著‘政策底’,但肯定還不是‘市場底’。光伏儲能等行業的‘內卷’,和產能過剩、重復建設等也是有密切的關聯,與地方保護也有著密切的關聯性,因此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確實是非常必要,但如何執行落實,確保落后產能退出,還是需要觀察。”運瓴能源(上海)有限公司首席專家王瑋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王瑋認為,從目前的供需格局看,下半年光伏、儲能等產品的價格依舊不樂觀,整體上看,何時冗余產能出清,才能確保價格到底。
有專家對光伏、儲能兩個行業分別研究發現,光伏行業由于虧損面更大,價格已經很低,去產能更像一場“零和博弈”,難度更大。而儲能行業虧損面略小,下游產品價格有龍頭企業支撐,去產能難度相對較小。
隆基綠能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當前全行業虧損背景下,政策驅動供給側出清后,產業鏈價格有望企穩回升。政策要求招投標提高技術權重,并強化產品質量標準,其高效組件有望擺脫低價競爭,獲得合理溢價。BC技術作為先進產能的代表一直供不應求,在行業落后產能出清后,優質產能的份額將加速提升。
對于破除“內卷”,馬一峰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解決:一是淘汰落后產能,留下先進產能,整合之后重新出發,推動技術升級,唯有如此才能進一步降低度電成本和用戶的用電成本;二是出海,將產能推向海外,因為很多國家確實是需要的,后期需要進一步引導,但出海也需要質量合格的東西,因此留下先進產能依然非常必要。“從長期來講,光伏價格一定是越來越低。但低價應該是健康的,不能犧牲收益、低于成本,而一定是技術升級、效率提升,能夠賺到合理的利潤。”
在“反內卷”強烈的信號下,多晶硅期貨顯著走強,6月26日—7月4日多晶硅主力合約上漲15%。飛思財經總經理石金鵬告訴《華夏時報》記者:“主要是因為近期連續推出幾項政策,政策還是給到情緒上的引導和減產的預期。”
責任編輯:張蓓 主編:張豫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