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有網民在網絡發布五臺山中臺演教寺相關視頻,引起廣大網友關注。五臺山風景名勝區統戰宗教局和五臺山佛教協會立即對相關情況進行了調查核實。調查情況為:6月22日,僧人釋某全帶領信眾進入中臺演教寺天王殿供米,按照寺院規定,寺院文殊殿統一接收信眾的供養,釋某全與天王殿守殿僧人釋某道因供養地點發生爭執,釋某道將米扔出殿外,且態度粗暴,影響惡劣。
在相關視頻中,黃衣僧人釋某道因供養地點與另一僧人發生爭執,竟粗暴地將米袋拋擲門外,態度惡劣,與佛門清凈、慈悲的形象形成鮮明對比。7月2日,五臺山管委會發布通報,對涉事僧人予以“起單離寺”(開除僧籍)處分,并責令寺院加強管理。盡管官方已作出處理,但此事仍值得深思,佛門圣地,為何會出現如此失禮之舉?僧人本該持戒修行,為何卻因供養問題大動肝火?
佛教講究“慈悲為懷”“忍辱持戒”,僧人更應“六根清凈”,以平和之心待人接物。然而,視頻中的釋某道不僅未能以理服人,反而情緒失控,將信眾的供養直接扔出殿外,甚至口出惡言,完全背離了出家人的基本修養。更諷刺的是,這一幕發生在天王殿內,佛像莊嚴注視之下,僧人卻未能以身作則,實在令人唏噓。
此次事件并非孤例。近年來,部分寺廟屢屢曝出僧人態度惡劣、爭權奪利、甚至借香火斂財的負面新聞。有游客吐槽,某些僧人“服務態度堪比窗口單位,業務能力勝過收銀員”。這些現象反映出,在商業化浪潮下,部分寺廟的宗教功能正在異化,僧人的修行心態也在世俗化。
根據五臺山管委會的通報,爭執的起因是“供養地點不合規定”,信眾本應在文殊殿供米,卻誤入天王殿。然而,即便信眾有錯,僧人完全可以耐心引導,而非粗暴驅趕。釋某道的過激反應,暴露了寺廟管理的兩大問題:
一是僧人教育不足,佛門弟子本應以“忍辱”為修行要義,但部分僧人卻缺乏基本的情緒管理能力,甚至動輒惡語相向。這說明一些寺廟在僧人日常修行和戒律教育上存在疏漏。
二是接待流程不規范,既然寺院規定供養需在文殊殿進行,為何未在醒目位置設置提示?若管理到位,信眾不會誤入天王殿,沖突也可避免。
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于,部分僧人已偏離修行本心,將寺廟視為權力場而非修行地,有網友調侃:“看他甩米的架勢,妥妥廟里一霸,不然怎敢在佛像前如此放肆?” 若僧人心中無佛,只剩利益之爭,佛門清凈又從何談起?
五臺山佛教協會已發布《關于文明接待來山信眾的倡議書》,要求各寺院加強僧人管理,這一舉措固然必要,但僅靠一紙倡議遠遠不夠。要真正杜絕此類事件,需要強化僧人戒律教育,寺廟應定期組織僧人學習佛教經典,尤其是“忍辱”“慈悲”等核心教義,確保僧人言行符合佛門規范。同時,還要完善寺廟管理制度,在游客集中區域設立清晰的指引標識,避免因流程不清引發矛盾。
同時,應設立投訴機制,讓信眾的反饋能得到及時處理。此外,要減少商業化侵蝕,部分寺廟過度追求經濟利益,導致僧人重心偏移,相關部門應加強監管,確保寺廟回歸宗教本質,而非淪為“旅游景點”或“商業公司”。
此次事件雖已處理,但留給社會的思考遠未結束,僧人扔米的行為,損害的不僅是個人形象,更是整個佛教界的公信力。真正的修行,不在于袈裟加身,而在于內心是否清凈;不在于香火旺盛,而在于是否真正踐行佛法。
佛門講“因果”,今日的粗暴無禮,終將自食其果。希望此次事件能成為一面鏡子,讓更多僧人反觀自身,也讓寺廟管理者警醒,若連最基本的謙和與慈悲都做不到,又如何渡人向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