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覃在昨天發布了《毛主席心事重重,信口吟了副對聯,何長工大悟,說:這事包我身上》一文到“覃仕勇說史”上,文中講到:毛主席帶領秋收起義部隊上了井岡山后,對袁文才、王佐等人推心置腹,以誠相待,很快就贏得了這伙綠林好漢的擁戴。甚至,袁文才、王佐認定了毛主席有帝王氣象,為了能跟定毛主席,拴住毛主席的心,還主動保媒,要把有“永新一枝花”的巾幗英雄賀子珍許配給毛主席,但被毛主席婉言拒絕了。
話說回來,袁文才、王佐等人過慣了刀口上舔血的生活,雖然對毛主席的文才見識深相佩服,但在這亂世,還是要靠武力、槍桿子說話,他們覺得,毛主席不過是一個文弱書生,難以帶兵打仗。
但是,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很快就讓他們改變了看法。
話說,在1927年11月間,粵系軍閥張發奎與桂系軍閥李濟深為了爭奪廣東地盤,互不相讓,大打出手。
所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戰事一開,粵、桂、湘、贛、閩等地都受到了涉及,南越大地,動蕩不安。
張發奎一發急,把湖南的軍隊悉數調出,狂攻李濟深。
毛主席身在的井岡山,乃是四塞之地,消息不通,對此一無所知。
恰好賀子珍發現毛主席愛讀書看報,將自己從永新城里得到的一批舊報紙送給了毛主席。
毛主席從報紙上讀到了粵桂之爭的消息,大喜過望,知道自己開辟和拓展革命根據地的時機到了。
考慮再三,他把攻城的第一個目標鎖定在了茶陵縣城。
通過和前委的委員們討論,他把這個光榮的任務交給第1營和特務連。
11月16日,天降大雨,工農革命軍第1營和特務連風雨無阻,在大井集合,整裝待發。
毛主席頭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拄一根竹棍,冒著大雨,來到大路口,為出征的指戰員送行。他的腳傷未愈,卻精神抖擻,站上了一處高地,豪情萬丈地對大家說:“同志們,現在湖南的軍閥和廣西的軍閥是蚌鷸相爭,我們漁翁正好從中取利,今天,我們不僅要打下茶陵,還要占領茶陵,把那里的老百姓已經發動起來了,建立我們工農兵政權!”
毛主席短短的幾句話,說得大家熱血沸騰。
毛主席接著用手中的竹棍指了指自己腫脹得老大的腳脖,詼諧地說:“本來我是想和大家一起去迎接這場勝利的,但是,現在,我這個腳不肯和我一起去鬧革命,真沒辦法呢。”
大家都笑了。
有人說:“殺雞用不著牛刀,毛委員,茶陵這些個反動派由我們去收拾就行了!”
還有人說:“我們爭取多打土豪,讓毛委員好好補養補養,盡快消滅掉腳上的反動派!”
大家的笑聲更熱烈了。
毛主席揮揮手,高聲說:“好哇,我在山上等你們的好消息!”
就這樣,隊伍斗志昂揚地出發了。
陪伴在毛主席左右的袁文才和王佐卻倍感擔心。
回到了八角樓,袁文才低聲對毛主席說:“毛委員,攻打茶陵,以前我們也攻打過好多次了,沒有一次成功。這次出征,你真有把握?”
毛主席從衣袋里掏出煙盒,抽出了三支,給袁文才和王佐各遞給了一支,胸有成竹地笑著說道:“看來,你們對工農革命軍能否攻下茶陵還是沒有信心啊。”
袁文才和王佐互相對視了一眼,齊聲說:“我們是覺得有點懸,隨時準備著隊伍去支援他們了。”
毛主席劃火柴點著煙,慢條斯理地說:“老袁,老王,你放一百二十個心吧,我打仗,沒有十足的勝算,是不會主動出征的。我們都在山上,等候好消息就好了。”
賀子珍沏好茶從樓下端上來,看見毛主席氣定神閑,隨口問:“毛委員,那你說說,咱們大概要多長時間才能攻下茶陵?”
毛主席不假思索地說:“3天足矣。”
果不其然,第三天,也就是11月18日,前方就傳來了捷報,茶陵全城已被工農革命軍占領。
袁文才、王佐、賀子珍等人盡皆服倒,交口稱贊說:“毛委員真是神機妙算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