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俄羅斯方面日前承認,俄海軍副司令米哈伊爾·古德科夫少將不久前在庫爾斯克州執行任務時陣亡,年僅43歲。
而就在3個月前,古德科夫才被普京提拔為海軍副司令,成為俄海軍步兵部隊(相當于海軍陸戰隊)的一把手。
這也是為什么在庫爾斯克這個沒有海的地方,古德科夫作為一個海軍副司令會出現在那里并指揮作戰了——俄烏沖突期間,俄羅斯海軍步兵旅被大量投入前線作戰,幾乎與一般陸軍無異。
那么古德科夫少將究竟為何會慘遭烏軍襲擊而犧牲?
眾所周知,自從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后,延續至今已經維持了3年多的時間,在此期間,俄烏雙方均為此次沖突付出了慘痛代價,可縱使這樣,俄烏沖突并未因此選擇結束。
盡管當前俄烏沖突仍在持續,但人們對其的關注度卻在不斷下降,究其原因是,經過3年多的沖突,當前的俄烏戰場的局勢基本上已經穩定下來,俄羅斯在其中占據優勢,盡管,在此期間烏軍不斷對俄羅斯展開反擊,可仍舊無法改變自己在戰場上處于劣勢的局面。
在俄烏戰爭中,俄海軍兩棲部隊的5個海軍步兵旅全部上了烏克蘭戰場,而且戰績不錯。其中黑海艦隊第810海軍步兵旅和太平洋艦隊第155海軍步兵旅獲得了赴克里姆林宮當面向普京總統匯報戰績的殊榮。
俄烏戰爭爆發以來,俄軍有多名高級指揮官陣亡,光是少將都有四五位了。在本次戰爭中俄軍犧牲的將領有點太多了,這不太符合常理。估計有一個很大可能,是俄軍的通信系統被北約深度監控著,容易暴露高級別的無線電聯絡信號,也容易暴露旅級以上的指揮部。
這些絕非孤立事件。古德科夫被“斬首”的時間點極其敏感——他所在的指揮所,正是俄軍為即將在庫爾斯克-蘇梅方向發動的大規模攻勢所設立的關鍵神經中樞。
西方情報顯示,該地區俄軍已集結多達5萬兵力,數倍于當面烏軍。
如此核心、本應極度隱秘的指揮節點,卻在戰役前夕被烏軍精準定位并摧毀。古德科夫之死,無異于在俄軍進攻的號角吹響前,先被狠狠扼住了咽喉。指揮中樞在戰前被斷,攻勢未啟,先折大將。
海軍將軍,死于麥田
古德科夫的陣亡,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問號。
一個海軍高級將領,為什么會出現在不靠海的庫爾斯克州?這個問題的答案,正是解開當前戰局的一把鑰匙。
他曾是普京親自提拔的將星,手握海軍步兵這支精銳的兩棲力量。這些穿著“海魂衫”的驕傲士兵,本該是劈波斬浪的奪島先鋒。
可是在烏克蘭,他們卻成了地面部隊的“萬金油”。哪里戰事最慘烈,哪里就有他們的身影。基輔、馬里烏波爾、武赫萊達爾……這些地名,幾乎就是血腥絞肉機的代名詞。
古德科夫曾長期指揮的太平洋艦隊第155海軍步兵旅,就在這些戰場上被反復消耗、打殘、重組。作為指揮官,他自然不可能安坐后方。
他出現在庫爾斯克,正是為了策劃一場針對蘇梅方向的大規模攻勢。他的指揮所,本應是這次行動的“大腦”,保密級別最高的神經中樞。
然而,這個“大腦”卻在戰役前夜,被烏軍的“海馬斯”導彈一鍋端。他是怎么被找到的?為何如此核心的機密,會像攤在桌上一樣,被敵人看得一清二楚?
“海魂衫”成了炮灰萬金油
古德科夫的死,像多米諾骨牌倒下的第一塊,推倒的卻遠不止他一人。它揭示了一個更殘酷的現實:俄羅斯精銳部隊,正在被當成消耗品隨意填線。
海軍步兵被派去打陸戰,空降兵被用來守戰壕,這些兵種錯配的背后,是俄軍捉襟見肘的兵力困境和僵化的指揮體系。
當專業的兩棲戰士不得不在泥濘的塹壕里和步兵拼消耗時,他們最大的戰術優勢便蕩然無存。部隊的士氣和戰斗力,也在這種無休止的“填線”中被慢慢磨平。
古德科夫作為一名“敢講真話”的指揮官,深知前線的疾苦。據說,他正是因為能夠直言不諱,才被視為軍中少數的希望。
然而,這種清醒和坦誠,最終卻被一聲巨響徹底淹沒。這本身就是一種悲哀的隱喻:在一個只需要“捷報”的體系里,真正看見問題的人,或許也最容易暴露在敵人的瞄準鏡之下。
從前線到莫斯科,將軍成了移動靶
如果說古德科夫的死是前線情報戰的縮影,那么發生在俄羅斯首都的幾起刺殺,則徹底撕下了“后方安全”的偽裝。
就在幾個月前,俄軍核生化防護部隊司令基里洛夫中將,在莫斯科自家樓下,被一枚藏在路邊車里的炸彈送上了西天。
烏克蘭國安局(SBU)大大方方地“認領”了戰果。
沒過多久,今年4月,俄軍總參謀部作戰總局副局長莫斯卡利克中將,幾乎在同一場景下被清除。烏克蘭方面不僅再次承認,甚至半開玩笑地公布了“成本”:1.8萬美元。
一名俄羅斯中將的性命,只值一萬八千美金。
半年之內,三名高級將領,兩個死在了號稱“絕對安全”的莫斯科。這不是巧合,這是一張已經織好的網。烏克蘭的特工,或者說被其招募的俄羅斯人,已經能精確追蹤到俄軍高官的日常軌跡,并在他們最放松的時刻,給予致命一擊。
將軍們不再是運籌帷幄的棋手,反而更像是在棋盤上被隨意拿捏的棋子,他們的生命安全,已經無法得到任何保障。
克里姆林宮的后院,早已四處漏風
對將軍的“斬首”,是滲透能力的“點”。而另一些行動,則展示了其可怕的“面”。
不久前,烏克蘭從俄羅斯境內發動了上百架無人機,對俄空天軍的戰略轟炸機和預警機基地進行了飽和式打擊,戰果斐然。
關鍵在于,這些無人機不是從烏克蘭邊境長途跋涉而來,而是直接從俄羅斯廣袤的腹地起飛。
這意味著在俄羅斯17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隱藏著一張龐大而高效的間諜網絡。他們可以是烏克蘭特工,也可以是同情烏克蘭、或者單純為了錢的俄羅斯人。他們能接收裝備,尋找場地,在俄軍眼皮子底下完成無人機的組裝、部署和發射。
我們總說伊朗被滲透成了“篩子”,但今天俄羅斯的國土安全狀況,又能好到哪里去?
當敵人無處不在,當爆炸可能在任何一座城市的街角響起,那種深植于骨髓的安全感,正在被一點點抽離。
戰爭的代價,就是再無安全之地
戰爭打了三年,從“閃電戰”的幻想,打成了看不到盡頭的消耗戰。而現在,消耗戰又疊加了“本土危機”。
對于普京來說,這道題幾乎無解。
他可以繼續推進他的戰略,但他必須接受一個殘酷的新常態:俄羅斯,再無絕對的后方。無論是前線戒備森嚴的指揮部,還是莫斯科燈火璀璨的街道,都不再是安全島。
這種局面,不僅沉重打擊了俄軍的士氣和情報體系的威信,更從根本上動搖了整場戰爭的敘事。
當國家宣傳的英雄將領,轉眼就登上了死亡名單。當首都的民眾開始習慣于爆炸聲和空襲警報,那么無論電視上的畫面多么激昂,戰爭的真實痛感,都將無法再被掩蓋。
戰火沒有邊界,忠誠亦有價碼。當一名將軍的性命可以被明碼標價時,這場戰爭,或許早已沒有了贏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