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不遠處的湖北咸寧咸安區高橋鎮黃鐵村對面不遠的山頭上,有一個巨大的山洞,當地人稱之為“131地下工程”,周圍林木蔥蘢,位置十分隱蔽。
此地入口處一個園林,有一處四周以白色石欄相圍,地面以白石鋪就,外面種植松柏的墓地,墓碑造型特異,由當地的黃岡巖雕制而成,墓前矗立著一半身銅像,身著將校服,佩戴軍帽,面容祥和,目視遠方。碑前方雕刻幾個鎏金字體“黃永勝、項輝方之墓”,金黃色的大字在陽光的照射下十分耀眼。
這便是開國上將、曾經擔任過總參謀長的黃永勝與妻子項輝方的安息之地。圍著將軍墓轉一圈,在碑后有正中位置,看黃永勝夫婦合照。看到這對夫妻合影照片雕刻在碑后,有不少人都會感覺詫異,一般我們看夫妻合葬墓的照片,大都是在墓碑的正前方,意味著美好愛情的向往和追求,所謂“生同衾死同穴”,能成為夫妻被視為一種難得的緣分,既然生前結成伉儷,死后也要繼續來世姻緣,象征夫妻之間恩愛的情感關系。
黃永勝與妻子項輝方的婚姻可謂是歷經坎坷,由于不同的出身,經歷迥異,性格差距大,往后漫長的相處過程中,存在著不小的矛盾與分歧。特別是在晚年,黃永勝身陷囹圄,歷經風波走過蹉跎歲月,妻子項輝方與黃永勝徹底撇清了關系,最后兩人離婚,各過各的日子,然而,快走到生命盡頭的時候,兩人對身后之事,都有"生前同寢死后同穴"的意愿,最后子女根據老人的意思,完成父親的心愿,碑后合影寓意這對夫婦一生走過曲折的和堅貞的愛情。
那么,這對夫妻年輕的時候又有何曲折的戰斗歷程呢?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這對畢生戰斗的老前輩吧。
項輝方,1918年出生于河北完縣(今順平)腰山鄉北新興村一個貧困的家庭,村里人介紹說,她的祖上是一名石匠,從安徽逃荒來到村里,他以誠信人品和高超技藝,主持修建村北和村東蒲陽河上的兩座石橋。兩橋落成,造福一方,始祖譽滿鄉里。經鄉里長老說合,便與當地女子結婚,項氏由此落戶北新興村,后來在此繁衍生息。項輝方出生在這種家庭氛圍中,形成開明開放的性格,她從小勤奮好學,長大后順利考上保定師范學校。
不久,日軍發動侵華戰爭,項輝方和大多數學生一樣,走上街頭進行抗日宣傳和募捐,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全國抗戰全面爆發后,當時的完縣縣委廣泛發動群眾,組織了青抗先、婦救會、農救會、青救會、兒童團等各種抗日團體。此時,完縣婦女抗日救國會正式成立,項輝方不畏艱難,意志堅定,積極從事婦女工作,后來擔任完縣婦女抗日救國會主任,全面負責完縣的婦女抗日工作。她不怕苦、不怕累,經常夜間和男同志們一起下鄉,到離敵區十里之內的村莊作組織發動工作。
完全縣婦女工作在項輝方的領導下,婦女工作蓬勃發展,在各鄉組織基層婦女干部訓練班。經短期訓練,這些從農村提拔的婦女干部像一把火種,回到各村組織婦救會、婦女自衛隊,完縣婦女運動發展很快。特別是當年完縣涌現出一支“北神南大刀會”的抗日婦女組織,在當時整個八路軍抗日根據地的影響非常大。
這支“北神南大刀會”有一張老照片為證,照片上十幾個女孩兒看上去都只有十多歲,整齊地排成三行,手持大刀,雄姿英發。打頭的女孩手里舉著一面旗幟,上面寫著“完縣縣政府各團體獎——北神南大刀隊”。婦女自衛隊的編制,以村為一個大隊,下分中隊、小隊和班,有嚴格的紀律和正規制度,上政治課,每天操練,早上、中午、夜間搞緊急集合,每月開會討論,總結工作,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可見她的婦女工作做得多扎實。
北神南大刀隊雖然是一個婦女自衛隊組織,并不屬于正規軍,手里的武器主要是大刀、紅纓槍、婦女做活用的錐子、剪子等,具體工作是白天站崗、放哨、查路條、抬擔架、救傷員、送彈藥、運軍糧,晚上做軍衣、軍鞋,點著小油燈挖地道,什么都干。也就是一種戰爭的后勤人員,每當日軍來“掃蕩”的時候,就躲到山洞里,洞口用草蓋上以作掩護。
這支婦女抗日武裝組織形式在根據地的影響非常大,受到晉察冀邊區領導的高度重視。于是,當年作為組織者領導者的項輝方,職務得到了晉升,先后擔任晉察冀邊區婦女抗日救國會組織部部長,晉察冀軍區三分區民運部組織部婦女部部長,正當她如火如荼地開展各類工作時,一位優秀的軍人突然闖入了她的世界,這個人便是黃永勝,此時正擔三分區的司令員。
黃永勝比項輝方年齡大八歲,但也只是二十多歲,他身材高大魁梧,可以說是相貌堂堂,而且又十分注重形象,注重儀表,辦事雷厲風行,對人豪爽大方,他雖然沒有上過軍校,但通過近十年戰場上的磨煉,參加過井岡山革命根據四次反“進剿”、兩次反“會剿”戰斗,中央革命根據地五次反“圍剿”,還有長征中的一系列作戰,因打仗勇猛,沖鋒陷陣,善于做拍板決定,還有總結經驗,由一名班長一直做到司令員。兩人通過一段時間工作上的接觸,通過相識相知到相戀,經組織批準,終于走到了一起,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歲月,項輝方收獲了屬于自己的愛情后,毅然跟隨丈夫和部隊一起跋山涉水輾轉各地,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從中原大地到東北戰場,再到挺進南方,受了血與火的考驗。終于迎來了新中國的建立,鑒于夫妻倆對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貢獻。1955年黃永勝被授予上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而項輝方也授予三級獨立自由勛章、三級解放勛章,以表彰她多年來作出的犧牲和努力。這是一對令人羨慕的革命夫妻。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這對革命夫妻卻沒有走到最后,晚年以離婚收場。個中緣由是黃永勝前半生立下赫赫戰功,到了后來,迷失了方向,走錯了路,上錯了船,成了“黃、吳、葉、李、邱”的頭號人物。項輝方在處境極端復雜的情況下,能分清大是大非,堅決與黃永勝劃清界限,撇清關系,兩人也就沒有聯系了,各過各的日子,直到去世。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與妻子離婚后的黃永勝自然心情難過,正如他自己寫的幾句話:十六投鋤從戎身,武昌南湖遠征奔。昔日井岡長征路,今朝回首記猶新。四十余載如一夢,十年監禁幸存人。唯有赭衣供瘐病,不曾涓埃答人民。一種后悔莫及的心境躍然紙上,評價了自己一生的功與過,蘊含了極為豐富、復雜、深刻的內容,令人一讀三嘆。
黃永勝去世整整二十年后,項輝方因病逝世,享年85歲,根據老人的遺愿,兒女們考慮將母親的骨灰與父親合葬在一起。老家人民沒有忘記他們這些功臣,從每逢節假日墓碑前的鮮花就可以說明,只要做了對人民有益的事情,后人都會永遠記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