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湖區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啟動以來,普查隊員冒嚴寒、頂酷暑、跨溪流越高山,足跡覆蓋全區6鎮7鄉8個街道,230個行政村、79個社區,1205平方公里。他們用凍僵的手指記錄碑刻銘文,在40℃高溫下測繪古建構件,成為這片五千年文明厚土上最堅毅的“文物偵察兵”。
翻山越嶺,雙腳丈量文明坐標
“最險的一天爬了70度陡坡。”隊長姚曉璐指著手機里一張他爬在半山上尋找陶片的照片。為確認蚩尤村遺址,我們8點鐘開始進山,蹚過溪流,到達三普坐標位置后,在河谷地區找了一個多小時,卻毫無收獲,我們認為是位置有偏差或者河谷地區遭受山洪水沖刷,對遺址造成了較大的破壞,很難再找到陶片的蹤跡。山谷的兩邊是陡峭的山崖和碎石,為確認遺址的準確位置,隊長姚曉璐和隊員韓東杰兩人便爬上兩邊的山崖,尋找陶片的蹤跡?!皬纳缴舷聛?,手都被荊棘劃傷了,但找到陶片的那刻,所有辛苦都值了!”——這樣的險途,僅是鹽湖四普的日常注腳。
冰火淬煉,守護每一處歷史印記
嚴寒戰場:零下10℃的遺址調查現場,隊員裹著大衣,在荒野的土地上尋找陶片的蹤跡,無人機的電池因天氣過冷,只能在預熱三五分鐘后才能起飛。陶片與地面的凍土粘在一起,用手把陶片摳出來,才能分辨是古陶片還是沾了土的瓷碗片。
酷暑攻堅:運城的夏季悶熱又干燥,為按時完成普查任務,普查隊員們頂著40℃的酷暑天氣,開展文物普查工作。到達位置后,一下車便感覺被一股熱浪包圍,身上的衣服很快被汗浸透。當天氣發起高溫預警時,文物“偵察兵”們卻時刻在崗,用滴下的汗水撐起歷史的陰涼。
科技賦能,讓歷史“開口說話”
面對復雜的地理環境和面積很大的遺址,普查隊員采用無人機升空,數分鐘就可以完成建筑的影像采集和周邊的環境情況,同時也能利用無人機集成rtk模塊,實現厘米級定位,三四分鐘便可完成整個遺址的測繪。大大提高了普查工作的效率。
在刺骨寒風中,用雙腳踏上人跡罕至之處,克服著低溫環境操作的艱難;在酷暑烈日中,加班加點,堅實履行崗位職責,每一處文物點、每一項記錄都有條不紊、嚴格操作,踐行著基層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書寫著新時代文物工作者的責任擔當。
精益求精:建立文物“身份證”
野外調查工作結束后,便轉入室內整理作業。將普查隊員在古文化遺址、古墓葬上采集到的古陶片用清水進行細致的清洗,以便更好看清陶片的紋飾和彩繪,待晾干后放置在攝影棚內進行高清攝影,隨后上傳到“四普”采集系統。
文物簡介的編寫同樣是一件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的工作,根據第四次文物普查要求,文物的簡介要包括文物的時代、尺寸、文物特色、文物現狀、文物價值和歷史沿革等信息。需要通過查看文物照片、翻閱書籍史志等資料對文物簡介進行豐富和補充,形成最終的文物簡介。
對“四普”文物錄入數據做到嚴格把關,層層審核和分類歸檔,確保采集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構建起文物電子信息的詳細數據資料庫,建立起文物電子“身份證”,為今后的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已經進入了關鍵階段,普查工作責任大,我們要保持干勁,做到思想不懈怠、工作不放松,標準不降低,以飽滿的熱情全力做好“四普”數據錄入、審核工作,確保高標準高質量完成全國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任務。
(圖文來源于“鹽湖文物 博物館”,侵刪)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場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會參與,人人盡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