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王珞丹接受了訪談節目《背后》的邀請。
她和對談人張泉靈,進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談。
坐在張泉靈的對面,王珞丹神色坦然,又帶著幾分感慨。
“近五年,我才深刻意識到,曝光對演員有多重要。”
這話一出口,仿佛在娛樂圈的湖面投下巨石,激起千層浪。
打破玻璃房的新嘗試
和張泉靈的交談中,王珞丹回憶起曾滿心歡喜爭取一個心儀角色。
本以為憑演技志在必得,可現實卻給了她沉重一擊。
只因流量和數據不足,被平臺無情拒絕。
那一刻,王珞丹心中對曝光的認知,被徹底改寫。
也正是這刺痛的經歷,成了她一系列改變的導火索。
節目里,王珞丹把自己比作被困在“玻璃房”里的人。
外界能清晰看到她,可她卻與外界隔著一層無形又堅硬的屏障。
這個比喻,恰恰是她在演藝道路上的迷茫與掙扎。
而她參加《乘風 2025》,就是她打破這層屏障,走出玻璃房的勇敢嘗試。
舞臺燈光驟然亮起的瞬間,王珞丹握著鼓槌的手微微發顫。
臺下是《乘風 2025》尖叫的觀眾。
王珞丹仿佛從現實的41歲,回到了 18 年前。
當年她扎著馬尾,抱著吉他在藝考現場唱《無地自容》。
此刻,在唱跳舞臺上手忙腳亂的王珞丹和18歲的身影重疊。
她對著鏡頭咧嘴一笑:“我這是王姥姥進大觀園,兩眼一抹黑。”
這哪里還是觀眾記憶里的“米萊”?
角色“米萊” 成為枷鎖
還記得2007 年的夏天,《奮斗》開始播放。
王珞丹飾演的米萊,成了無數人心中白月光。
她穿著 oversize 衛衣,抱著吉他唱《左邊》的樣子,彷佛刻在觀眾的腦海。
那時候,她走在大街上會被粉絲追著喊“米萊”,片約像雪片一樣飛來。
但全是和米萊類似的角色。
“導演們拿著劇本說,這角色和米萊特別像,你肯定能演好。”
在《背后》節目里,王珞丹對著張泉靈攤手。
“可我明明是個演員,不是復印機啊!”
她曾說,“我希望我說的每句話,都是真實的。假如沒法說,那就保持沉默吧。”
而這一次,對于千篇一律的劇本,她選擇了沉默和拒絕。
她開始拒絕,連續推掉十余個同類型角色。
2009 年,王珞丹和劉亦菲、楊冪、黃圣依被評為“四小花旦”。
可當其他三人在流量賽道你追我趕時,她卻選擇赴美游學。
在洛杉磯的街頭,王珞丹像個普通留學生一樣擠地鐵、逛超市,用手機記錄街邊藝人的表演。
“那段時間,我終于不用活在別人的期待里了。”
她曾感慨,成長其實是一件挺殘酷的事情。
而那時,王珞丹正走在尋找自我的路上。
她想在混亂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人生。
三年沉默的破繭
回國后的王珞丹,像變了一個人。
她推掉了 90% 的商業活動,只接自己真正喜歡的劇本。
2013 年,王珞丹在《搜索》里飾演的實習記者楊守城。
憑借細膩的表演,她拿下金雞獎最佳女配角。
她曾說過說:“謝謝那些不認可我的人,你們讓我知道,堅持自我比迎合市場更重要。”
但代價也是巨大的。
有媒體統計,從 2010 年到 2013 年,她的微博熱搜次數比巔峰期下降了很多,商業代言也銳減。
有制片人公開吐槽:“王珞丹太軸了,放著現成的流量密碼不用,非要走難走的路。”
她卻樂在其中。
在郊區租了間工作室,擺滿畫筆和樂器,興致來了就畫一整天畫。
朋友說她不務正業,她卻笑著說:“拍戲不是生活的全部,我得先把自己活明白了。”
這種任性,在 2018 年的《急診科醫生》里達到頂峰。
為了演好醫生角色,她在醫院實習了整整三個月。
每天她跟著真實的急診科醫生值夜班,記了兩大本筆記。
“我寧可過氣,也不想交出底線。”
在一次采訪中,她直視鏡頭,眼神堅定。
“有人說我在走下坡路,可誰規定演員只能往上爬?
我更愿意把這看作是一場尋找自我的旅程。”
就像她曾講過的,“可能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慢慢會被磨圓一點。
但再圓,我也是那鵝卵石里最尖的那個。”
在堅守自我的道路上,她從未有過絲毫動搖。
推開玻璃房的第一扇窗
事實證明,市場的殘酷遠超想象。
五年前,王珞丹看中一部文藝片的劇本,主動找投資方自薦。
對方翻著數據報表,頭也不抬,“你的流量數據太低,播放平臺不愿意冒險。”
那一刻,她才真正明白,在流量時代,曝光度就是演員的入場券。
2025 年,王珞丹出現在《乘風 2025》的舞臺上時,全網都炸了。
但她比誰都清楚,這不是簡單的復出,而是一次破釜沉舟的自我挑戰。
初舞臺上,她選擇打鼓表演。
排練室里,鼓槌把虎口磨出血泡,她貼上創可貼繼續練。
舞蹈動作記不住,她就對著鏡子反復跳,跳到累到在地板上。
“我知道自己不擅長唱跳,但這不就是乘風的意義嗎?” 她在采訪里說。
“打破別人給你的標簽,也打破自己給自己的限制。”
王珞丹始終相信,追光者往往自帶星光,只是低頭太久忘了抬頭。
而此刻,她正勇敢地抬頭,追逐屬于自己的那束新光。
她用實際行動證明:41 歲不是演員的終點,而是重新出發的起點。
除了演員身份,王珞丹還是母親水窖公益大使。
她跑遍甘肅、寧夏的缺水村莊,為當地百姓打井。
如今的王珞丹,依然保持著不按常理出牌的風格。
她拒絕了《乘風 2025》決賽的高曝光機會,選擇回歸話劇舞臺。
“我享受在小劇場里,和觀眾面對面的感覺。”
她說這話時,眼里閃著光,“流量會過時,但真誠永遠不會。”
從米萊到乘風者,王珞丹完成了一場拒絕被定義的人生突圍。
在人人都想一夜成名的時代,她選擇了一條最難的路。
做自己,哪怕孤獨,哪怕不被理解。
所謂成長,就是不斷打破外界的標簽,也打破內心的桎梏。
但王珞丹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本文作者 | 檸檬雪
責任編輯 | 淡淡翠
策劃 | 淡淡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